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奉祀西周初晋国第一代诸侯唐叔虞的祠堂。
红墙折绕,山门高耸,石级峻立,碑廊四绕,古木参天,优雅清静,简洁古朴,这就是唐叔虞祠。
唐叔虞祠是一座独立的两进院落,高大宏伟,长60.85米,宽20.1米,占地面积.09平方米,建筑面积.85平方米。祠门外台阶高耸,祠门悬挂贴金篆书“唐叔祠”匾。院中设过殿,单檐卷棚顶,面宽三间,进深三间,陈列一组元代乐伎塑像。
现存唐叔虞祠大殿为元至元四年()创建,清乾隆三十六年()重修,虽经明、清屡次重修,但从结构和材料看,仍保留了元代风格。
入山门,为享堂。享堂里面陈列着一组元代乐伎塑像。14位乐伎分两边排列,一边为管弦乐,一边为打击乐,手中持有笛子、三弦、琵琶、笙、拨等不同乐器,这组雕塑为研究我国元代杂剧和古代乐器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物资料。我国元代泥塑乐伎多已不存在,唐叔虞祠享堂内的14位乐伎组成的如此完备的乐队在元代壁画偶见,而实物全国仅此独有。
唐叔虞祠院内两侧绕以曲形围廊,廊壁上嵌有四十二块由明清时期文人雅士的题咏,内容涉及到晋祠建筑、山水风光等,书法有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有不少都是书法佳品。
过享堂,到后院。后院东西配殿各三间,其中东配殿里陈列着一组由天龙山附近收集回来的石雕造像。正面为主殿,这座大殿本是元朝所建的唐叔虞祠的寝宫,清乾隆三十六年重修时由原址搬迁而来,并将其作为现在唐叔虞祠的正殿。元代经济基础相较略显薄弱,建筑风格也就呈现出了用料精简但是格局很大的特点,这里的唐叔虞祠正殿恰巧很好地反映了这一特点。
大殿单檐歇山顶,前檐插廊,正面望去,大有重檐殿宇之势。殿高12.40米,面阔五间(20.50米),进深三间(15.60米),为典型的元代山西地方手法,斗拱疏朗,前檐每间设有补间一攒,补间后尾扛杆直挑下平付,山面与后檐只设柱头斗拱,斗口内平伸出昂头承撩檐付,简洁古朴。明间辟门,两次间及两稍间做槛墙开窗。殿内减去明间金柱两根,扩大了人们观瞻祀奉的空间,梁架结构除了平梁以上后人稍做修改外,基本保留了元代的做法。
唐叔虞祠正殿,神龛中央所供奉的就是晋国的开国诸侯唐叔虞,只见他身着蟒袍,手执玉圭,神采奕奕,气宇轩昂。叔虞两侧分别是两位侍童以及两位文武大臣。
据史料记载,唐叔虞姓姬,名虞,字子虞,是周武王之子,周成王之胞弟,被封到唐国作了诸侯。关于叔虞被封一事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周武王建立周朝七年之后,因病去世,由他的长子姬诵继位,是为周成王。因成王年幼,便有其叔叔周公旦代行天子职责,史称“周公摄政”。在周公摄政期间,为了巩固周室政权的统治,故将周室子弟、族属功臣,按照军政要点的需要,分别封给他们一定的土地去做诸侯,叔虞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封到唐国作了诸侯。关于叔虞被封一事,在汉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在他的《史记·晋世家》一篇中用一段“剪桐封弟”的故事详细记载了叔虞被封一事。成王继位初年,有一天与幼弟叔虞在庭院之中做游戏时,成王顺手从地上拾起一片桐叶,并剪成玉圭的样子对叔虞说:“把这个玉圭给你,封你去做唐国的诸侯吧。”这句玩笑话让站在一边的史佚听到后,就记录下来,并请成王选择良辰吉日为叔虞举行分封大典。成王说:“我是和叔虞做游戏呢!”史佚却说:“天子无戏言,既然说了就要用史书记载他,音乐歌舞庆贺他,典礼成全他。”于是成王将叔虞封到唐国做了诸侯。叔虞成为唐国的首任诸侯。唐叔虞的“唐”代表他的封地,叔是指他的排行。古代有伯、仲、叔、季的说法,叔虞排行为老三,因此叫他为唐叔虞。
叔虞到唐国后,兴修农田水利,大力发展农业,使唐国百姓生活富足,安居乐业,造成日后七百多年唐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盛世局面,这一时期被称为是“唐虞之日”。
早在北魏时期,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就在《水经注》一书中记载了唐叔虞祠。可见,唐叔虞祠至少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唐太宗李世民重游晋祠时,遥想当年发迹神祠,保佑他夺取江山社稷的唐叔虞,不禁感慨万千,浮想联翩,于是亲撰铭文,刻石立碑《晋祠之铭并序》碑,来祭祀唐侯,以报神恩,文中就歌颂了唐叔虞兴邦建国的德政,李世民称他不愧为是周室栋梁,晋国先祖。自此之后,唐叔虞祠即晋祠之名便流传久远,驰名中外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6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