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晋祠 >> 晋祠介绍 >> 正文 >> 正文

娘子关发现晋阳城之十三平定处处有晋国印记

来源:晋祠 时间:2022/10/5
青少年白癜风的危害 http://pf.39.net/bdfyy/bdfhl/140316/4354985.html

《北齐书·本纪卷四》载:天保五年(),高洋“帝北巡至达速岭,览山川险要,将起长城。”达速岭就是山西神池的南黄华岭。第二年,“发夫一百八十万人筑长城,自幽州北夏口至恒州九百余里。”恒州就是今天的河北正定。到天宝七年(),“自西河总秦戍筑长城东至于海,前后所筑东西凡三千余里,率十里一戍,其要害置州镇,凡二十五所。”北齐境内有长城达三千余里。时至今日,在阳泉境内仍有许多长城遗迹,盂县有,郊区有,平定境内更有,而娘子关晋阳城周围的长城,仍巍然屹立,皇皇正史,历历在目。

在阳泉市平定县城东30里石门口金牛山下的长国寺内,有一《李清报德造像碑》摩崖石刻,也是南北朝魏碑书法名家释仙真迹,拓片盛行于世。此碑始制于北齐天保六年(),从碑文来看,李清的祖父是北魏大臣文静公李宪,父亲是北魏到东魏时期的文简公李希宗,投靠大丞相高欢后,擢为中外府长史,将女儿李祖娥嫁给太原郡公高洋,迁上党太守。“今皇后,赵国柏仁县永宁乡阴淮里人。”这柏仁县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柏人县,今在邢台市隆尧县境内。而《北齐书·列传第一》载:“文宣皇后李氏,讳祖娥,赵郡李希宗女也。容德甚美。初为太原公夫人,及帝而立后焉。天保十年,改为可贺敦皇后。”原来这李清,就是上党太守李希宗的女儿,是高洋皇帝的原配夫人,是正儿八经的开国皇后,就是这正史里的李祖娥。

清代冠山书院院长、历城李兆勖在《承天山访古》中,也《题北齐李清报德造像碑》诗写道:“首言李希宗,继世多受福。次言女为后,阴马等贤淑。造像思报德,勒文善祷祝。即今披墨本,恍更游山麓。缅怀齐文宣,御下一何酷。贤哉可贺敦,独蒙恩礼笃……”。这能把李清看成是一个局外人在写报德报恩吗?逻辑上就说不通。

事实上,李清就是李祖娥。虽然报德文中有许多莫名其妙的错漏颠倒,张穆先生也在《李清报德造像碑跋》中对该碑文多有微词,称“其人不通文语,动笔辄误,非尔时书体然也。”但是,都可以理解为李祖娥贵为北齐开国皇后的身份有诸多不便明说与婉言示错,包括假借李清、李青之名托言报恩,其实都是掩饰不住的衣锦还乡与光宗耀祖的内心喜悦而已。

天宝六年,也正是李清李祖娥人生的高光时刻,为了光宗耀祖、感恩报德,“去家五百里,就虷耶关榆交戒,万里苌途百州路侧,造报德像碑,磨岩刊石,万世不朽。”张穆先生解读说:“虷耶,谓井陉;关榆,谓榆关也。”这不就是颜之推跟随高洋帝到上艾晋阳城的必经之地吗?井陉古道石门口,正是井陉关与榆关的交界处。于是,在此荣华富贵登峰造极之时,在此通衢冲繁华盖云集之地,立碑造像,昭告世人,也恰恰为我们今天确证娘子关就是古晋阳城提供了最强有力的证据。

回过头来,再看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原来是这么近距离的陌生。旧关村的井陉关门楼上,现在还雕刻着“晋阳阁”三个大字,古固关北天门上雕刻着“晋阳锁钥”四个大字。沿着井陉古道一路向西走来,在甘桃驿村东阁东门碹上雕刻着“晋阳吉地”四个字,西门碹上雕刻着“出晋祥光”四个字。在柏井一村西天门城楼西门碹上,镌刻着“翰晋”二字,格外醒目。原来我们就走在天子赐给晋国的大路上,“与其大路”,那也是后来的“燕赵享衢”啊!

连庄村,宋朝称之为南谷疃。保存在卧虎山半山腰的智觉寺里,现在还有一通宋宣和二年的经幢,上面就清清楚楚地镌刻着“太原府平定军平定县安平乡南谷疃晋祠社”的字样,由此可以推断,晋阳城在娘子关,那么,在距娘子关50余里的连庄村智觉寺,就应该是晋国当年的晋祠。

盘石村现在还有一座命名为“晋源永”的老四合院。无独有偶,程家村也有东、西阁,而东阁门碹上的石雕,竟也是“晋阳阁”。在州东南四十里,有一座山形盘错的大山,就叫“晋盘山”。而平定城南的嘉山黑水祠,供奉的就是晋公子,后来这个地方,周世宗封过,宋仁宗封过,皆封侯爵。宋徽宗时期,“用太守张颖之请,加封灵源公”,所以,自此之后,这里就叫嘉山灵源公庙,同时封表的还有蒲台山灵瞻王神庙与狮垴山石瓮丰济王神庙,由此,也形成了阳泉境内载诸祀典的三大神庙,这背后肯定有与晋国晋阳城一样的史实亟待挖掘。

乾隆版《平定州志·山川》载:“蒙山,在州东北一十五里,一峰孤秀,高出群山,上有晋山神祠。”蒙山,就是《乱流村志》中所称之景山,《石勤墓志铭》还证实了元末农民起义的红巾军曾占据景山并筑寨,并取名景上寨。地望当与今天的乱流村隔桃河相望,是南川河与桃河交汇处的西南岸,正好位居两河交汇,三岔路口,雄踞河中,虎视八方,是进出娘子关晋阳城的要隘通衢。而这“一峰孤秀”的蒙山,竟是晋国的山神庙。

乾隆版《平定州志·坛庙》载:“慈济圣母庙,在县北一里有池,尝出瑞莲,有碑记,又名晋祠庙。”连庄村有晋祠社,这里又有晋祠庙。

光绪版《平定州志·坛庙》载:“晋宁寺,一在狮子山,宋崇宁二年建。一在广阳村,宋嘉祐二年建。”这应该就是宋灭晋阳城之后留下的痕迹记忆,平定了,也就晋宁了。

盘石晋源永

乾隆版《平定州志·山川》还载:“故关山,在州东九十里,即古井陉口。《延志》:两山险隘,关举其中,盖晋之咽喉。”而《水经注卷十·浊漳水清漳水》载:“斯洨水首受太白渠,太白渠首受绵蔓水,绵蔓水上承桃水,水出乐平郡之上艾县,东流世谓之曰桃水,东迳靖阳亭。南,故关城也。又北流至井陉关下,注泽发水。水乱流东北,迳常山县,蒲吾县西而桃水出焉,南迳蒲吾县故城西,又东南流,迳绵蔓县故城北,自下通谓之绵蔓水。”这说明,在北魏郦道元眼中,桃水东流,经过了故关山下的“靖阳亭”,靖阳亭南面,就是“故关城”,这故关城,也就是古晋阳城。不过,郦道元显然是误把苇泽关当成了井陉关。

晋阳阁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此故关,绝不是今天的故关。今天的故关,是明代修筑的,南北朝时期的郦道元,绝不可能见到明朝的故关。那说明州志所说的故关山与郦道元所说的故关城,应是一个故关,那就是古苇泽关,而不是州志所说的“古井陉口”,古井陉口在距古苇泽关九公里的旧关村。民国版《平定县志·山脉图说》载:“曰绵山,高一千六百一十六尺。山北麓为苇泽、娘子南关,绵水在焉。曰故关山,其鞍部即旧关,又名北天门。其脉行于苇泽关、旧关之间,东北入直隶井陉。”这充分说明了故关山就是从旧关一直绵延至苇泽关的山,只是这故关山的南头是旧关、即古井陉口,北头就是绵水脚下的苇泽关。而在古苇泽关的桃河南岸,就矗立着郦道元笔下的“靖阳亭”,其实那就是张穆笔下桃河岸边的“靖阳亭”,也就是颜之推找回来的的“亭”。

这“靖阳亭”由于在州志里是这样定位的:“在州北十里,桃水之北。《水经注》:靖阳亭,故关城也,今废。”所以,五百年来,平定人找的好苦,从白羊墅一直找到乱流村,都毫无结果。王俭先生基于文献曾考证出“靖阳亭应指苇泽关,即今日的娘子关。”这是比较准确的结论,并指出了《平定州志》将“苇泽故关在广阳县东北九十里”,误记为“州北十里”。并指出永乐《太原府志》也将“靖阳亭”的位置记为一笔糊涂账,终使后人不知所以。

“亭”,应该是古晋阳城里的名胜古迹,从这两个谷字旁来看,应该和餘聚、仙人谼一样古老,具有独特而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意义。后来,就变成了“亢仇亭”,再后来就是“靖阳亭”了。再后来呢?晋阳城都从中国历史的记忆中抹去了,靖阳亭也就在水上人家熙熙攘攘的人海中消失了。

靖阳亭消失了,妒女祠也消失了,高欢的大丞相府也消失了。但是,娘子关的铁佛寺还在,铁佛寺里的铁佛还在,那应该就是尔朱荣给北魏孝庄帝元子攸铸造的金像,仅此一尊。由此,也可以证明,如今的铁佛寺,也就是载入史册的晋阳三级佛寺。

在距娘子关整整50里的地方,就是太原长公主高怀儿的墓地。墓地之西,就是周武王的籍田千亩。西周从那里走来,晋国也从那里走来,中国的农耕文明与礼仪文化也是从那里走来。

这样看来,四方山上的天子庙,林里村的万岁寺,千亩坪村的籍田千亩,以及两次千亩之战古战场,平定县岔口乡的车厢口、秋林寨,以及盂县的仇犹国,车厢村,秋林村,连庄与泊里的晋祠,嘉山晋公子庙,马山的马齿岩寺等等,都是和娘子关的晋国晋阳城有着直接关系。甚至我们可以大胆猜测,那《穆天子传·卷一》“庚辰,至于□,觞天子于盘石之上”中平白无故抠掉的那个字,就应该是“晋”。只不过是在汲冢发现这些古文献的时候正好就是“晋”朝的西晋,这里的“晋”字是犯什么忌讳吗?只可意会,不能言传。

《周易·晋卦》载:“上九,晋其角。”孔颖达注疏曰:“晋其角者,西南隅也。”问题是在娘子关晋国晋阳城的西北角上,就有一个乡,叫西南舁乡,而乡政府所在地,就是西南舁村。西南隅者,西南舁也。我不认为这是巧合,因为把这里看成是晋之一角,简直不要太合适吆。

时至今日,阳泉境内还有晋、姬、郗等这些与晋国王族血统有密切关系的姓氏村落与人家,如郗家泊、万子足、大阳泉以及平定城南关村委会的晋家圪姥自然村等。

所有这些,应该都是晋国千百年遗留下来的历史文化遗迹与传承,全都携带者满满的晋国历史和文化基因,以前的莫名其妙,现在看来,全都那么合情合理,不止珍贵,亲切多了,就连汉河沟村的“晋阳府”老陈醋,突然也觉得别有风味了。

寻找晋阳城,纯属偶然。遇见晋阳城,实属必然。如今找到了晋国晋阳城,仿佛一切才又刚刚开始……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