褙子,是北宋开始逐渐被庶民使用的一种服饰,又名“背子”,也叫“绣”,通俗的叫法为“罩甲”,跟我们今天所穿的开衫有相似之处。
据历史记载,褙子之所以得名如此,是因它本来是妾室的服装。因为奴婢和妾室通常都站在主妇的背后,所以得名“褙子”。婢女和妾室们穿上这种腋下比较宽松的衣服,行走比较方便。
后来褙子流行到了民间,由于穿着褙子行动灵活自如,渐渐成为了武士们的军服,配合铠甲,成为历代君士兵卒的军衣,也就是我们平常所成的“戎服”。
宋代时期的褙子一般都是衣袖和衣身较长,腋下开胯,也就是说衣服的前后襟是不缝合起来的,并再腋下还有背后点缀上带子的样式。
其实可以用带子把前后两片衣襟系上,但是宋朝人并没有将它席上,而只是任它垂挂在那里起装饰的作用。
然而穿褙子的时候,却要在腰间用勒帛拴上,也就是丝质的腰带。宋代女孩子穿的褙子,初期的时候比较短小,但是后来就越来越长,渐渐发展成为袖子比衫大,长度跟裙子一样的形式。
至于领型,宋代褙子的领型主要有三种。
第一是直领对襟式,即领口是垂直向下的,有点类似于今天男士服装的方领。然后两襟对开,扣子从中间系起。这种样式比较常见,男女都可穿着。
其余两种分别是斜领交襟式,和盘领交襟式。斜领是指指领角左右不对称的领型,而盘领,就是圆盘形的领子,交襟式就是交领汉服,通常为右衽。通常是男生在处理公事时穿的衣裳。
褙子在明代,也是妇女经常穿的一种服装。此时的褙子多为对襟式,左右两侧开衩。一般男士的褙子都比较宽松,他们一般时将褙子作为便服和内衣来穿;女装的褙子就比较窄小,女装的褙子可以用来当作常服,也就是公开穿着的以上,及仅次于祭祀礼服的平常礼服来穿。
褙子的使用和时间不同,也导致它本身的形制变化比较多。从平民到百姓,褙子都是一种非常实用且倍受喜爱的服制。
宋代的思想主要是强调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奉行一种保守的理性之美。追求艺术上的含蓄空灵,自然和平淡,这些到服饰上就回归为一种传统朴素之风。
在当时的这种以瘦小、纤细、柔弱为美的美学思潮的影响下,褙子以自己合乎体型,比较随身,落落大方,修长并且纤细的形制,成为了上到王侯,下到平民,仅次于大袖的一种流行服饰。
在山西太原的晋祠圣母殿的彩塑上,能够多处见到褙子的身影。这些褙子主要以直领对襟为主,前襟没有扣起来,袖子有宽袖和窄袖两种。
衣服的长度从齐膝、膝上、膝下,齐裙或者是脚踝,各不相同。也有左右两侧开叉或不开叉之分,基本囊括了褙子的所有种类。
从褙子这种在封建社会阶级制度明显的时代能够成为大众化的流行服饰来看,宋代当时的思想处于一种活跃的状态。
据学者所说,宋代当时的学术风气变得十分自由,思想十分活跃。宋代人在服饰注重的是对身体有利,方便自己行动的实际功效。因此喜爱穿着褙子,而不是穿衣袍。
褙子其实是属于汉服当中比较适合夏天的一类服制,通常搭配为上衣穿着抹胸或内衣、短褙子或长褙子,下身穿着马面裙或宋裤。
既能满足造型灵动可爱、活泼客人的同时,也能应付夏日天气的炎热。在炎热的夏天,拿着一把折扇,走在公园的小路上,宋服少女的业余生活也是非常惬意呀~!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7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