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来,始终没有把山西列上行程。除却厚实的历史和人文,山西还有个人尽皆知的名字——煤都。空气质量差,交通不方便,再加上一直听闻不友善的人因素,所以一直把它束之高阁。
而真实的山西,全在这些印象之外。只有真正的走过看过,才能理解“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绝不是一句顺口溜。
山西的精华留存于晋北和晋中,如果晋中是一部晋商的成就史,那晋北就是另一部辉煌的北部史。作为山西省会的太原,虽带有一身的锦绣标签,但很多时候沦为了交通中转站。而恰是这座低调无争的城市,如果时间倒退回千年,却是不折不扣的“龙兴之地”。
-晋祠-
晋祠三宝:圣母殿、鱼沼飞梁、献殿;
晋祠三绝:周柏、宋代彩塑、难老泉;
晋祠三匾:水镜台匾、对越匾和难老匾。
如果到太原时间有限,最该去的就应该是晋祠。
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早期是供奉周成王之弟,晋国始祖姬虞(唐叔虞)的祠堂。后经历朝历代的重修与扩建,尤其是北宋以后,将原有祭祀的主要对象唐叔虞祠变成以现在圣母殿为主的建筑格局。
目前晋祠内,现存三百年以上的建筑98座,塑像尊,碑刻块,铸造艺术品37尊,尤其是贞观宝翰亭内唐太宗李世民的真迹碑刻尤为珍贵。
这座保存完好的古建博物馆内,不仅有建制古朴的殿台楼阁和皇家园林的雄浑,同时也兼有江南园林的毓秀。在跨度久远的时间长河中,这些留存完好的建筑、雕刻、碑刻、壁画无一不成为古文化和建筑艺术的沧海遗珍。
圣母殿北侧的周柏已在这里伫立了近三千年,整株树身向南倾斜而长,与地面成45度角,又形似游龙侧卧而被称为卧龙柏,北宋欧阳修有诗赞其为:“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
在晋祠内,除了周柏,实则目光所及之处千年以上的苍松翠柏比比皆是,它们一同经历了历朝风雨,看似老态龙钟,实则枝干遒劲,体魄依然健壮。
-圣母殿建筑群-
以一己之力留存宋代遗世木构的孤品
今人难以窥见汴梁街头熙攘的繁华盛景,可宋人的艺术成就、生活意趣却实实在在让千年之后的我们临羡不己。徽宗的瑞鹤、少年的青绿,宋王朝的记忆色谱中最靓的该是那抹青绿…
/金人台/
北宋先进冶炼工艺的体现
金人台为一座方形台,中央建有一明代琉璃小阁,台子四周各立一尊铁人,除一尊为年补铸之外,另外三尊均为北宋的原创。因晋祠为晋水之源,四尊铁人以下凡的天将为型,东南西北角各立一尊,其作用是为了镇水患。
这四尊铁像也体现了当时北宋先进的冶炼工艺。
/对越坊/
国内罕见的明代木牌坊
对越坊在金人台之后,建于明万历五年,坊两则为钟鼓楼,也是明万历年间所建。国内遗留的基本是明代的石牌坊,像“对越坊”这种榫卯结构的木牌坊非常罕见。
匾中“对越”二字由明代书法家高应元所题。“对越”二字中“对”为报答,“越”为宣扬,意为报答宣扬祖先的高尚功德。取自《诗经·周颂·清庙》中:“秉文之德,对越在天”一句。
/献殿/
中国古代建筑的国宝遗产“珍品”
“对越坊”之后,便是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的献殿,其用途是给圣母邑姜供奉祭品的享堂。始建于金大定八年,明万历年间有重修。
献殿为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的歇山顶式殿宇,纯木卯榫结构,交叉咬合,不用一颗铁钉,北宋《营造法式》中称之为“叉子”。献殿四周只以直棂木栅栏围合,不设围墙,外观像一座凉亭。民间曾有墙倒屋不倒的说法,献殿的存在恰好印证了这点,中国古代建筑主要以木结构的梁柱体系来支撑,墙面并不承重。
梁思成先生在年《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评价道:“献殿的梁架,只是简单的四椽栿上放一层干梁,梁身简单轻巧,不弱不费,故能经久不坏。”
/鱼沼飞梁/
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国内现存最早的十字形古桥,宋代孤例
鱼沼飞梁也是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梁思成先生曾言:“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
古人把圆者称为池,方者称为沼,水中有游鱼曰“鱼沼”。而水上架起的通道,称为“飞梁”,意即凌空飞架的桥。这座壮观精致的十字立交桥,体现出了古人的智慧和精湛的营造技能。
鱼沼飞梁?建在圣母殿前,作为殿前平台使用。石质的柱子沉入水面,木质的斗拱来支撑梁,梁上再架十字桥面,再伸下阶梯连接四边地面。石柱防腐,石质桥面耐磨,木构斗拱和梁坊增加韧性,因此才使得鱼沼飞梁保留至今。
/圣母殿/
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宋代孤例
望见圣母殿的琉璃青瓦,让人倾刻间便穿越回了宋代王朝的风华中。剥落的漆面之下是因年代久远而出现的灰白色原木柱,时间卸下的“彩妆”才让亲眼所见的宋代营造变得如此真实可触。
现在看到的圣母殿,建于北宋天圣年间,是一座面阔七间,入深六间的重檐歇山顶式大殿建筑,供奉着周成王和唐叔虞的母亲邑姜。北宋以前的晋祠,是以晋始姐唐叔虞祠为主的一座祭祀宗庙,后来宋太宗赵光义想为自己毁灭晋阳城赎罪,才诏封叔虞母后邑姜为“显灵昭济圣母”,正殿改奉“圣母”邑姜,遂称之为圣母殿。
圣母殿前廊空间显得特别宽绰和高敞,虽然悬挂着各种牌匾,但并没有让人觉得拥挤和压抑,这也应该归功于宋代美学的营造构思。
殿前最为瞩目的是盘踞于柱上的八条木雕盘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盘龙雕柱,其手法古拙,肢体矫健,盘在柱上呈冲天之势。尤其是凌空伸出的利爪,不怒自威。盘龙柱并不少见,但这种木刻雕龙几乎没有看到,这是宋代古建筑中仅存的孤品。
除了圣母殿建筑群,圣母殿内的宋代彩塑造也是晋祠的三绝之一。大殿中央的圣母穿的应该是宫廷服饰,端庄和蔼。这真是位伟大而坚韧的女性,据说她怀成王时“立而不跂、坐而不差,独处而不倨,虽怒而不詈”的胎教方式,恐也是千古第一人。
圣母旁边还环伺着42尊女官和侍女像,每一个都姿态婀娜,神态灵动,她们的存在让整座大殿的色彩都变得明朗很多。可以想像当初能够塑造这些宋代侍女雕像的工匠应该也绝非庸手,那时候的北宋,不缺才子和能匠。
在存世稀少的宋代木构建筑中,圣母殿古建群以一己之力留存了许多孤品,也折射出一代王朝当年的繁华盛景。
-唐叔虞祠-
元代建筑和元代乐伎
唐叔虞祠也称晋王祠,是奉祀晋国开国诸侯姬虞的祠堂。姬虞为武王之子,成王之弟,始封为唐侯,亦称唐叔虞。此殿在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年)扩建,主殿仍为元代建筑。
唐叔虞获封地后,采用了“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方针,大力开展农耕文明和农业生产,他清明的政治生态,让当地老百姓丰衣足食,过着康乐的理想生活。正因为如此,唐叔虞深受当地百姓拥护和热爱,一座千年的晋祠也可以完好保留至今。同时作为三晋文化的开创者,他的治国策略对后来的韩赵魏三国也同样影响深远。
享堂中间院落两边有十四尊元代泥塑乐伎像。东西墙两边各七尊,分持笛子、琵琶、笙、钹等不同乐器,依其动作和形状应该是正在演奏的现场。组像面部丰满圆润,统一斜襟短衣,发髻头冠很有特色,对研究元代服饰和礼乐制度是很好的实证。
-唐代碑亭-
中国现存最早的行书碑
晋祠贞观宝翰亭内,有晋祠之铭并序碑,为贞观二十年唐太宗李世民东征返回时途经晋祠亲撰的碑文。全文一千二百零三字,行书体,字体流畅飘逸,骨格雄奇,堪称是代表唐太宗晚年时期政治思想和绝妙书法的千古名碑。
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行书碑,是集史学、文学、政治、书法于一体的国宝碑刻。
-水镜台-
水镜台集中国古建中殿、台、楼、阁四种风格为一体,除了建筑外形别致外,设置上也很特别。从晋祠大门进入,第一眼看到的建筑便是这座水镜台,但其实是后台,是演员们化妆换衣服的地方。上面悬挂着一块书有“三晋名泉”的牌匾,为清康熙年间晋祠武举人杨廷翰所书。
水镜台是一座明代戏台,后台为明代建筑,前台为清时补建。“水镜”两字出自《前汉书·韩安国传》:“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的历史典故,即“清如水,明如镜”的意思。据说戏台前台地下埋有八口大水缸,算是我国较早的扩音设备。
戏台的雕刻彩绘精美,里面描绘着各式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题材的壁画。戏台正好与圣母殿群相对,像极演员和观众,一个尽情歌颂,一个静静观看。这中间有多少精彩的人生戏剧,在这里上演落幕…
-难老泉-
晋国因晋水而得名,难老泉又处在晋水源头,因此水系便是晋祠的灵魂和命脉。难老泉俗称“南海眼”、“南老泉”,号称“晋阳第一泉”,“难老”二字出自《诗经》的永锡难老,意喻生生不息。
泉亭平面呈八角形,初建于北齐天保年间,历代都有进行过多次维修,现在看到的亭子为明代重建,但间架依然保存着北齐风格,和江南园林的亭子不一样。
难老泉水出自地平线下约5米的断层岩,温度通常在摄氏十七度,冬暖夏凉。泉水雨涝不增,天旱不减,而且水质碧绿清澄,因此被李白赋以“晋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写翠娥”的千古佳句。
-End-
一座晋祠,篇章是难以穷尽的。看到晋祠之后,内心真的会涌起足够的惊叹还有自豪。这里像一种距离人类很远的原始生态,各式古建林立,古木参天,清泉流觞,绵延千年的余音依然在这里缭绕,没有一丝断绝。它终以一己之力,让后人实实在在触碰到了中华千年文明的清晰脉落。
▲
「」
人生如茶需慢品
岁月如歌应静听
……
不做恣态
只做内容党
和你一起分享人生故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