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晋祠 >> 晋祠优势 >> 正文 >> 正文

敦煌莫高窟早期建筑营造技艺慈氏塔莫

来源:晋祠 时间:2023/10/12

最后的单檐木塔

敦煌是佛法东传途中最重要的一站,称为“汉地沙门之始”,敦煌也是汉地最早开始修建佛塔的地区之一,《魏书·释老志》云:“敦煌地接西域,道俗交得,其旧式村坞,相属多有塔寺。”可见北魏时佛塔已普及民间。

像敦煌老君堂慈氏塔这样的单檐木塔,大量存在于敦煌早期壁画中。单檐塔是早期最为常见的一种,一般为四段式结构,从下到上,依次为底座、塔身、攒尖屋顶、金属塔刹。

单檐木构塔在早期并不少见,如盛唐第窟、盛唐第窟、晚唐第窟等等,都存在着造型大同小异的方形单檐木构塔,又如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鎏金铜浮屠,更是此类塔最直观的小比例实物模型。现存实物中,单檐塔以砖石居多,如泛舟禅师塔、净藏禅师塔、同光禅师塔、草堂寺鸠摩罗什舍利塔等都是较为写实的唐代单檐仿木塔,而如炳灵寺第三窟的唐塔,已经达到了完全仿木的程度。

莫高窟第窟单檐木塔法门寺地宫出土--鎏金铜浮屠炳灵寺第三窟唐代单檐塔

沧海桑田,早期此类木结构单檐塔,几乎一座完整的也未保留下来,目前最能反映早期单檐木塔的风貌的,仅敦煌老君堂慈氏塔一座,但慈氏塔其实是一座土芯木檐塔,并不拥有完整的木结构建筑构造,其外圈木檐通过斗栱后尾插在内圈土芯之中,但足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般的单檐木塔做法。

独一无二的结构

慈氏塔原在敦煌莫高窟东15公里的三危山老君堂中,最早由宿白、赵正元、莫宗江、余鸣谦在对莫高窟进行全面考察的时候发现,长期在三危山中以来无人管理,直至年,有人发现三危山中有人拆建筑,且老君堂的厢房、配堂等均已被拆卸一空,才被敦煌文物研究所决心抢救下来,异地重建,保留下来,重建于莫高窟之内。

三危山老君堂慈氏塔原貌

慈氏即弥勒,可见此处原系佛寺,但寺名已无从稽考了,而“老君堂”地名及殿额名“三教”等,都是道教名称,显然是后代所改。

就结构来说,慈氏塔分为四段,从下到上,依次为底座、塔身、攒尖屋顶、塔刹。慈氏塔原址并无台基,现在塔下一米多高的台基,为年移建时所筑,以增加其仰观效果。而对于早期一般的单檐塔来说,至少有一层底座,有的是须弥座,有的则是台基加寻杖栏杆。慈氏塔则是用鋜角直接坐于平地之上,再于鋜角绞角位置上立柱,与如楼阁建筑中所用的柱脚枋异曲同工。在敦煌盛唐壁画里,也可以见大木作结构柱脚使用鋜角的形象。宋以后,由于建筑技术的成熟,鋜角结构逐渐退出大木作的使用,仅用于小木作龛帐,如晋城二仙庙的佛道帐(宋晚期/金初),即使用鋜角结构。

鋜角结构

塔身八面,每间面阔仅厘米,柱高(含普拍枋厚)仅厘米,塔身对径厘米,塔身夯土内有方形小室,空间也卑小,故此塔并不可供人入内观瞻,仅为露天的塔型佛造像容器而已,供人在塔外礼佛。

慈氏塔测绘图

塔身的斗栱也是一大亮点,斗栱单材断面为12.6厘米x7厘米,在早期建筑中显得非常袖珍,斗栱仅有转角铺作,且不出列栱,仅用泥道栱支撑素枋,由于塔身为八角建筑,外檐角华栱两跳,非常特殊的是,角华栱栱头又作了批竹形假昂昂嘴,昂嘴略有斜势,昂嘴后依然隐刻栱头卷杀,变成了昂嘴与栱头并出一跳,由于慈氏塔建于沙洲回鹘于天圣六年统治敦煌以前即公元年~年之间,可大致定为公元年前后,系北宋早期,故此假昂形象比宋天圣年间建成的晋祠圣母殿要早,此前梁思成一度认为圣母殿的假昂为最早的假昂。

同时,该塔的普拍枋做法也是最早的一批大木作普拍枋实物。

慈氏塔的塔刹原物不存,旧貌为后改之物,现在的塔刹为70年代,依照壁画中单檐塔的相轮、刹杆进行的恢复之作。

慈氏塔斗栱慈氏塔斗栱

繁复美丽的装饰

塔身夯土壁身有较大收分,南面(现为西面)开方门,门口浮雕双龙,门上画方匾一方,墨书“慈氏之塔”,塔室上为圆顶,绘华盖,中心为团龙,下为垂幛纹;室内左右壁画绘文殊、普贤。

塔壁与檐柱之间除正面外各面均砌小台,台壁以飞马纹、龙纹及凤纹花砖贴砌。四斜面小台上各有彩塑天王一尊,三正面壁画天王像。塔虽小,但装饰繁复,集砖雕、彩绘、壁画、泥塑于一体,目不暇接。

慈氏塔花纹砖慈氏塔花纹砖慈氏塔花纹砖

来源:中式营造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6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