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晋祠 >> 晋祠优势 >> 正文 >> 正文

一千多年的泉水奔涌不息,水温常年在18度

来源:晋祠 时间:2023/7/28

一千多年的泉水奔涌不息,水温常年在18度,被誉为晋阳第一泉

大家都知道济南是赫赫有名的泉城,但是今天小编说的是被誉为“晋阳第一泉”难老泉。难老泉是晋祠的灵魂,是晋水的主要源泉,是晋祠胜景的精华所在,所谓“难老泉声”,即是祠内八景之最。泉水自悬瓮山底岩层涌出,清澈如碧玉,常年不息,水温通常恒定于18左右。泉名为“难老”。

一千多年来,难老泉水量丰足,雨涝不增,天早不减,潺潺涓涓,奔涌不息,恰似泉名“难老”,永葆着美丽的青春,被誉为“晋阳第一泉”。泉上筑有“难老泉亭”,八角攒尖顶,淳朴潇酒;梁架构式,古风尚存。泉亭初创于北齐天保年间,明代嘉靖时曾予修茸。泉亭之内愿额济济,书艺精良者,首推傅山先生所书“难老”额。此额为竖式。环周祥龙瑞云,镂刻剔透,中间“难老”两字豪放道劲,刚毅挺拔,势若游龙,为傅山得意之作,居晋祠匾额“三绝”之首。

泉亭下端清潭西壁半腰间,有汉白玉雕成的龙头作吐水状。积莹的泉水由龙口喷出,泻入下方清潭。颇似画中之美,使观者留恋。清潭至澈,水中草藻,四季常青,游鱼历历可数。潭右侧“不系舟”,倒映水中,一派江南园林特色。身临其境,若置南天泽国。难怪当年李白游历至此,欣然作诗,吟哦出“浮舟弄水箫鼓鸣,微波龙鳞莎草绿”和“晋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写翠娥”的千古名句。难怪当年范仲淹为晋水所倾倒,赞美此泉为:“千家灌禾田,满园江南田。皆如晋祠下,生民无旱年。”

难老泉亭之上为“水母楼”。此楼亦称“水晶宫”,俗称“梳妆楼”,创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水母楼为歇山式双层楼阁,四周围廊。下层为三券洞式建筑,当心间塑水母未成神时的铜像一—柳氏。它是按民间传说“饮马抽鞭”,“柳氏坐瓮”的故事塑造的。此塑像毫无神仙肃穆玄虚之状,柳氏端坐瓮上,神态安详,装饰简朴,发髻未束,形同常人。进右洞拾级临上层,便可看到造型优美奇特的8尊“鱼美人”明代彩塑。所谓“鱼美人”是后人对此组彩塑的美誉。此组塑像,前为美女状,后为游鱼形,把人与鱼的造型,和谐而协调地融于一体之上,个个貌饺形奇,含情脉脉,栩栩如生。凡涉足此楼,观赏此塑者,无不为雕塑者丰富的想象、超世的构思、大胆的尝试、精湛的技艺而惊叹。

凡名山名水多有古建,有古建皆有名碑,晋祠的名碑非唐太宗所制《晋祠铭并序》莫属。以晋祠现存的各类人文景观和文物来说,《晋祠铭并序》碑。

《晋祠铭并序》碑,俗称唐碑,简称“晋祠铭”,亦称“贞观宝翰”。其碑竖于“贞观宝翰亭”内,迄今已有年的历史,达13个世纪之多。晋祠铭碑为唐太宗李世民御书御制,全碑由碑额、碑身、碑跌三部分组成。不含额跌,通高1.95米,宽1.2米,厚0.27米。碑额左右各镌嫡首,并头下垂,中书楷书飞白体额“贞观甘年正月廿六日”九字,碑跌为矩形石破,苍实古朴,无丝毫饰巧之状。碑身阴面刻唐初功臣长孙无忌、萧、李勤、张亮、李道宗、杨师道、马周诸功臣名衔。碑阳刻制铭文字,通体为行书。

纵观碑文,分为序文、铭文两个部分。序文为骈体文,铭文为四言古体。全文歌颂了宗周政治和晋国唐叔虞建国的政策,宣扬儒学“仁爱”思想。揭露和鞭答隋王朝的昏暗,神人共怒,“四海腾波”。把晋阳起兵,灭隋建唐的功绩,归之于神灵的保佑,婉转地说出唐王朝的建立乃是天意,并求赖神功继续保佑唐朝国祚“芳默永嗣”。需要指出的是,今“贞观宝翰亭”,乃清代中叶所建,晋祠铭碑也是此亭建起后从钧天乐台西侧迁来。时下的贞观宝翰亭内共有两通晋祠铭碑,位于东边的是唐代原碑,因年久日长下部字迹部分风化漫滤。而位于西边的这通则是清代乾隆间晋祠镇人杨照原碑摹钩上石重新刻制的。

至于贞观宝翰亭中尚有的多方刻石,诸如辑杜甫名句而成联的“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刻石,《晋祠太宗碑题壁》刻石,以及亭北壁的李世民画像刻石,则请大家自寻玩味,小编不再赘述。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55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