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太原是李唐王室的老家,在太原太山有一座龙泉寺,距晋阳古城遗址仅三公里,位于晋阳古城以西米的西山一脉宗教祭祀区内。该祭祀遗迹区除龙泉寺外,还有著名的晋祠、天龙山石窟、蒙山大佛、连理塔等,唐朝的皇帝们经常会去太原祭祀拜佛,而龙泉寺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礼佛点。据太原旧方志记载,龙泉寺始建于唐景云元年(),多年后毁于金元战火,又于百年后的明洪武二十四年()再次重建。
年,山西太原龙泉寺旁,几个工人挖水池时,挖到一口黄金棺材,更让人意外的是,这口金棺外面还套了4层棺椁,而在这口金棺被挖出后的十几年里,一直无人敢把它打开,这是怎么回事呢?究竟是什么东西竟要用5层棺椁包裹呢?
事情还要从年说起,当时山西太原龙泉寺准备在离寺庙米开外的地方,修建一个消防蓄水池,工人们挖到一半时,无意中挖到一个墓地。现场工人意识到事情非同小可,立马向上报告,最后消息传到了当地文物部门那里。
文物部门当即就派专家小组抵达现场,专家们一番勘测后,决定进行保护性挖掘。当墓地大门被打开后,里面竟是一个地宫,而地宫里最显眼的地方还有一口长方形石函。
经过测量得出,石函长约58厘米,宽约46厘米,高约28厘米,上面刻满了铭文,专家们还在铭文中发现了“安息大都护”、“田杨名”的字样,经过查阅典籍,专家们最终在《新唐书》、《旧唐书》中找到了田杨名的来历,原来他是武周时期坐镇西域的封疆大吏,曾经荣宠一时。
另外,专家们还在铭文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字,即“忠”上方加一横,查阅典籍得知,其意思是只忠于一个人,这个字是武则天创造的。
据此,专家们分析,石函为盛唐武周时期的文物,距今已经有多年的历史。
那石函里究竟装的是什么东西呢?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又为了避免出土文物遭到风化和损坏,专家们安排人把石函运回了晋祠博物馆的一间特制工作室,并决定在那里开启石函。
随着石函被打开,令人吃惊的一幕也展现在了众人眼前,石函里面竟是一口鎏金铜棺,而铜棺的四周则是散落的一些木椁片,专家据此推测,这口鎏金铜棺外面原本是一口木棺,只是由于时间的流逝,木棺逐渐腐化了,所以才让铜棺裸露了出来。
铜椁并不大,长约21厘米、宽约10.5厘米、高约13厘米,棺樽表面已生有绿锈,还刻有龙凤图案,且棺门两侧还立有两尊菩萨,整体看起来十分精致。
为了弄清楚里面究竟装的是什么,专家们继续将铜棺打开,没想到一口精致的银棺又出现了,银棺长约13厘米、宽约6厘米、高约7厘米,它的整体造型、表面图案、制造工艺等都与铜棺相仿,不同之处在于,它表面镶嵌了一些绿松石、红玛瑙等宝石,整体做工看起来更精细、更精致。
到了这里,专家们的心情越来越激动了,到底是什么样的宝物,要像俄罗斯套娃一样,用棺樽层层包裹了?
带着这样的疑问,银棺也随之被打开了,里面赫然出现了一口小巧玲珑的金棺。金棺长约8厘米、宽约4.5厘米、高约3厘米,表面光滑锃亮,没有多余的纹饰,金棺的中间被丝带缠绕了三圈,系成一个蝴蝶结。
至此,石、木、铜、银、金五重棺椁呈现在了世人面前,而这五重“棺中棺”的藏物方式,也让在场的专家们大为吃惊。
但是这里,专家们也遇到了一个难题,就是该如何开启金棺呢?金棺表面缠有丝带,历经多年的时间,材质酥脆,已经不经一碰,可能一碰就碎了,再也无法复原。
没办法,专家们只好暂时放弃打开金棺的想法,等后面找到不损害丝带的方法再图打开它。
不过,即便不能打开金棺,但对于探究金棺内部是何情况,专家们很快也想到了方法,他们借助一种类似于X光的专业透视设备,对金棺进行了探照,最后发现里面竟是一些舍利状的物体,这个结果和专家们的推测大体一致。
此后,为了找到打开金棺的方法,专家们还先后找到国内及日本、德国、意大利的十多位顶级专家,一起研究如何“不解开蝴蝶结、不断开丝带”就能开启金棺这一难题,而这一研究就研究了12年时间。
后来,经过无数次的探讨和测试,专家组终于找到了方法,先用化学科技手段增强丝带的韧性和弹性,然后再把丝带从金棺较小的一头整体脱下来,这样就可以既保持丝带的色泽和蝴蝶结形态,又能顺利开启金棺。
一切准备就绪后,专家们终于开始了打开金棺的壮举,其结果也如当年用透视设备探照的一样,里面是23粒佛舍利,被珍藏在一个精致的锦囊中。至此,太原龙泉寺金棺的秘密终于得以问世。
原来,在唐朝武周时期,佛教文化氛围极盛。而作为并州人(今太原),武则天曾多次到山西祭拜,还曾到过太原龙泉寺旁边不远的蒙山大佛。也正是因此,那个时候,太原的佛事活动比较频繁,而这个“五重棺”很有可能就是在那种背景下被埋藏在哪里的。
其实,在过去的考古发掘中,法门寺、仙游寺、庆山寺等都出现过类似文物,但太原龙泉市的“五重棺”不但棺樽数目多,而且造型精美,展现了盛唐时期高超的技术和工艺。而且,最外面的石函上还刻有铭文字符,同样含有重要的历史信息。这次发现,对研究唐朝武周时期的文化、宗教、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4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