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疯疯沙哈,今天我们来聊聊晋祠的那些历史!
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晋祠风光
晋祠,太原旅游景点中的瑰宝。晋祠原为晋王祠(唐叔虞祠),为纪念晋(汾)王及其母后邑姜而兴建。位于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的晋水之滨,祠内有几十座古建筑,环境优雅舒适,风景优美秀丽,素以雄伟的建筑群、高超的塑像艺术闻名于世。周柏唐槐、宋代彩塑以及难老泉被誉为“晋祠三绝”。
难老泉水出自悬瓮山断岩层,不知始于何时,《山海经》就有“悬瓮之山,晋水出焉”的记载。泉水清澈见底,长流不息,北齐时撷取《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的诗句,命名为“难老泉”,泉水常年恒温17℃。水的流势不大,清澈如玉,常年不息。晋祠的山山水水成为历朝人们游览后吟诵诗词的对象,人们尽兴游赏,融情于景,把情感倾注在山水之间。
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两次到太原,游览晋祠时题诗《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诗曰:“君家严君勇貔虎,作尹并州遏戎虏。五月相呼渡太行,摧轮不道羊肠苦。行来北凉岁月深,感君贵义轻黄金。琼杯绮食青玉案,使我醉饱无归心。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箫鼓鸣,微波龙鳞莎草绿。兴来携妓恣经过,其若杨花似雪何。红妆欲醉宜斜日,百尺清潭写翠娥。翠娥婵娟初月辉,美人更唱舞罗衣。
清风吹歌入空去,歌曲自绕行云飞。”这是一首长诗,本诗节选了诗人与好友元参军的交往,写诗人在太原受到元参军父子的热情款待,相偕游览晋祠的情景,突出晋祠的水碧绿清澈。其中“晋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箫鼓鸣,微波龙鳞莎草绿”、“百尺清潭写翠娥”,写晋祠的泉水清澈见底,潭底澄净,可见水中浓翠的长生萍和水底五色斑斓的石头,如同碧玉,美不胜收,往来的小船游人奏乐嬉游于晋水岸边。
全文从游览晋祠的经历写起,娓娓道来,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写法却又极富变化,颇多淋漓兴会之笔。您家父辈勇武如狼如虎,任并州长史遏制戎虏的进犯;您我五月间相约穿越太行山,羊肠小道上车轮几近折断,催人困乏却不言苦;来到北都太原之地岁月久长,为您的贵信义轻黄金深受感动;豪华之筵青玉盘上盛放琼杯美食,使我既醉且饱暂无归心;
时常出游来到城西弯曲之路,晋祠之旁流水长淌如同碧玉;乘用划水鸣响箫鼓,微波荡漾如龙鳞闪闪万草碧绿;情兴一来携歌姬带舞女来到此处,那纷纷扬扬的杨花好似雪花飘洒;傍晚日斜之时红妆歌舞女个个欲醉;来到水边那百尺清潭映出她们姣好的容颜;初月升起辉映翠娥与婵娟,美人们换唱新曲罗衣舞动;清风徐来欢歌飞上空中,歌声嘹亮宛转绕云而飞。
北宋政治家、诗人范仲淹曾写一首《咏晋祠水》,诗曰:“神哉叔虞庙,地胜出嘉泉。一泽甚澄澈,数步忽潺湲。此意谁可穷,观者增恭虔。锦鳞无敢钓,长生同水仙。千家溉禾苗,满目江乡田。我来动所思,致主愧前贤。大道果能行,时雨宜不愆。皆如晋祠下,生民无旱年。”[24]这首诗体现晋祠的水源丰富,灌溉农田,富饶一方的景象。其中名句“千家溉禾苗,满目江乡田”写难老泉的水灌溉万顷良田,满眼望去就像一望无际的江南稻田。
晋祠神奇啊,悬瓮山山脉流泉水;水源清澈,隔数步变为潺潺溪流;水源源不断,没有穷尽,观赏的人为之敬仰虔诚;没有人敢钓那水中的鱼,浓翠的长生萍如同水中仙子;难老泉的水灌溉万顷良田,满眼望去就像一望无际的江南稻田;我来观赏时思绪万千,一面想为君主效命一面又觉得惭愧不及前世贤人;我的改革措施如果能推行,天会应时而雨应该不会延误;就像晋祠这片土地,百姓没有旱年一说。这首诗主要借晋祠之水写自己的人生抱负。
北宋政治家欧阳修,曾担任过河东制使,游览晋祠时,题诗《秋游晋祠》,诗曰:“古城南出十里间,鸣渠夹路何潺潺。行人望祠下马谒,退即祠下窥水源。地灵草木的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并州自古多豪杰,战争五代几百年。天开地辟真主出,犹须再驾方凯旋。顽民尽迁高垒削,秋草自绿埋空阡。并人昔游晋水上,清澈照耀涵朱颜。晋水今入并州里,稻花漠漠浇平田。废兴仿佛无旧志,气象寂寞于山川。惟存祖宗圣功业,干戈象舞被管弦。我来览登为太息,暂照白发临清泉。鸟啼人去庙门阖,还有山月来娟娟。”
这首诗歌主要借景抒怀,表达诗人对并州五代及宋初盛衰兴亡的缅怀。诗人开篇便描述了晋祠所在及其周围环境,走进古祠院落,草木的色泽如此鲜润,枝繁叶茂的古柏透着淡淡的翠色苍烟;诗人由晋祠继而联想到唐末到宋初并州(太原府)的百年战乱,直到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夺取北周政权,建立宋朝;之后宋太宗水淹、火烧太原城,繁荣古城遂成废墟,“并人昔游晋水上”引入并州的今昔对比,昔日的并州人嬉游于晋水岸边,清澈如镜的晋水波光粼粼,一派繁荣的景象;如今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乱草飞丛,秋草伴着断壁残垣,如此寥落寂寞,正是千古沧桑、物是人非之感的真实写照;宋重修并州后,“晋水今入并州里”,
灌溉着这万里沃野的稻花;然而盛衰兴亡的遗迹尚依稀可见,气象寥落,山川寂寞;祖先们的赫赫功业也仅仅留存于被付诸管弦的盛世乐章之中,开国皇帝的千秋功业往往被编为歌舞,配以歌词,在朝廷的重大典礼上演奏;诗人一番览登叹息之后,思绪最终回归眼前的现实,幽深恬静的祠中晚景,月色笼罩,诗人在清澈的泉水旁驻足流连,泉水仿佛映照出诗人两鬓白发,此时才听见归鸟啼叫,发现游人离去,庙门已掩,只见那山上渐渐升起明媚的月亮。
北宋末、南宋初文学家汪藻,题诗《晋祠》,诗曰:“一脉泉随天地老,悠然洗尽半生心。欲令惠及生民远,须道仁同此水深。圣母慈灵昭住古,高题崇号重来今。登祠拜罢秋无际,目极西城万亩阴。”这首诗以难老泉暗喻自己的官宦生涯。难老泉泉水随着时间变迁天荒地老依然汩汩而流,安闲悠然洗净我半生仕宦生涯的心;若想造福百姓惠及深远,这个道理就应像这泉水一样深厚;圣母娘娘的神明显著于古今,至今人们都纪念她尊贵的位置;
拜祭晋祠后看着一望无际的秋天,满眼是万顷稻田。诗中提到的圣母殿是晋祠内主要建筑,坐西向东,位于中轴线终端。是为奉祀姜子牙的女儿,周武王的妻子,周成王的母亲邑姜所建。它创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崇宁元年重修,是中国宋代建筑的代表作。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黄绿色琉璃瓦剪边,殿高19米。圣母殿基本上遵照了《营造法式》的定制,表现了北宋的建筑风格和审美意识,为我国古建国宝,其中殿中宋代彩塑被誉为“晋祠三绝”之一。
于谦33岁任豫晋巡抚,长达十九年。他在主政太原期间,广开水渠,大兴水利,富民一方,深受民众拥戴,似乎也感动着上苍。他曾经遇旱亲自前往晋祠祈雨,并作诗以记之,竟然甘霖普降。今天晋祠名胜之一的“胜瀛楼”,意为此楼胜过瀛洲仙境。据说胜瀛楼竣工时,恰巧为夏至这天,胜瀛楼的四面均能受到阳光照射,因此“胜瀛四照”便成为晋祠内八景之一。此楼得名就来自于谦写的这首《忆晋祠风景且以致望雨之意》,主要描述晋祠胜境和当年求雨的情形,诗曰:“悬瓮山前景趋幽,邑人云是小瀛洲。群峰环耸青螺髻,合涧中分碧玉流。出洞神龙和雾起,凌波仙女弄珠游。愿将一掬灵祠水,散作甘霖遍九州。”
这首诗虽然是以求雨为目的,却主要写了晋祠如画的风景。悬瓮山前的晋祠一带景色幽雅舒适,当地人称为仙人居住的瀛洲;周围群峰耸立宛如女子层层发髻,悬瓮山断岩层流出清澈的难老泉;泉水流出后,和雾气一起奔腾,就像游览的女子步履轻盈,拨弄着草上的露珠游玩;我多么希望捧一掬晋祠的水,化作甘霖洒遍九州大地。
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首的金农笔下的晋祠,如同山水画,他曾题诗《游晋祠》,诗曰:“叔虞祠不改,水木发清妍。蔼蔼长生树,泠泠难老泉。影为青伞云,味在玉浆前。更领凉堂趣,风云挥七弦。”这首诗着力描绘晋祠的树木和难老泉的特点,水清木盛,声若琴弦,使人如临其境。晋祠风貌不改当年,依然清秀妍丽,周柏隋槐等古树郁郁葱葱,难老泉的水清冽流出;参天古树的苍翠枝叶,如同一把巨伞,遮阴蔽日,难老泉汩汩流出的水清凉甘美;圣母殿前清凉,耳边是风吹万木如七弦琴声。
晋祠本来是人们为纪念晋国开国君王唐叔虞而建的祠堂,但自从圣母殿建成后,作为儿子的叔虞祠退居次位。位于献殿北侧,现存建筑为宋元之际所建,虽经元、明、清及当代多次修缮,但大殿主体仍保持元代风格,里面有明塑唐叔虞像。大殿前廊两侧各立大碑一通,分别是年所刻的《汾东王庙记》碑和年刻的《重修唐叔虞祠记》碑。明朝诗人陈乐曾写一首《题唐叔虞祠碑》,诗曰:“晚辞悬岭去,晓寻唐叔祠。桐剪一言重,瓜分三晋悲。山川存古昔,征戍困疮痍。拂罢残碑藓,登临动远思。”
这首诗叙述唐叔虞祠和晋国的发展历史,感叹物是人非。首句写晚上辞别离开悬岭,清晨寻访唐叔虞祠;桐叶封弟,君无戏言,之后三家分晋的结局令人悲伤;江山依旧在,眼前战争灾难满目疮痍;拂去残碑上的苔藓,站在高处对这段历史陷入沉思。
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灵魂,在晋祠景区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要深入挖掘并充分展现晋祠深厚的文化底蕴。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在此题写诗词很多,不同的感受,不同的审美体验,加上晋祠本身具有的历史价值,不断整合文化资源,可以提升景区形象,拓宽旅游项目,这对其旅游业的长远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想要了解更多的信息就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