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时期,衫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男女皆可着衫。《飞阁延风图》、《宫女图》、《中兴瑞应图》、《蚕织图》中均可以看到宋代不同阶层着衫的女性形象。
北宋时期女衫较为宽大,延续了五代时期的宽博样式。河南登封唐庄北宋墓东北壁中,可以看到对襟式样的宽大衫子,衣襟宽松,两侧开衩,衣长及地,整体风格呈现宽博之势。
一、衫
河南登封黑山沟村李守贵墓壁画墓有明确纪年,年代为北宋绍圣四年(年)。西南壁《备宴图》中可以看到身穿窄袖直领对襟短衫,衣襟敞开,两侧开衩,衫内着露出胸上部的抹胸,下穿长裙的女主人形象。北宋中期至南宋时期,女衫逐渐趋向窄瘦,符合了大众化的常服审美,宋词中就有大量关于女衫的记载。
宋词中对于宋代女衫的描写多集中在形制、材质与色彩上。从北宋中后期至南宋,女性审美逐渐趋向窄瘦,描写女衫峭窄的词句增多,“峭窄春衫小”“峭窄春衫试嫩寒”“墨绿衫儿窄窄裁”“春衫瘦、东风翦翦”均体现出宋代以瘦为美的服饰风尚正逐渐形成,女衫袖口逐渐收紧,衣襟也逐渐缩短。
女衫在色彩上,以柔和的浅淡色为主,在材质上使用轻薄的纱、罗面料,“衫轻不碍琼肤白”“薄罗衫子仙衣练”体现出宋代女子对薄衫的喜爱。从宋代传世绘画中可以看到女衫窄瘦、轻盈的风格特征。
南宋佚名小品画《蕉荫击球图》原题签作者为苏汉臣,但是资料显示此画在艺术表现的造诣上不及苏汉臣,判断其为与苏汉臣同时代的佚名画家之作,为南宋绘画作品。
此画描绘了宫廷贵族在庭院中嬉戏玩耍的场景。庭院中有太湖石与芭蕉作背景,院内放置了一张书桌和一把交椅,书桌上摆放着一把小巧的折扇,一位妇女右手支撑着下颌,正专注地观看书桌前嬉戏的孩童。
画中妇女身穿小袖对襟衫,色彩柔和,饰有红色领抹。
领抹是宋代女性对襟衣衫上装饰领部的两条长花边,在宋代文献记载中可以窥见。《东京梦华录》中曾多次记载“向晚卖河娄头面、冠梳领抹、珍玩动使之类。”“占定两廊,皆诸寺师姑卖绣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缘线之类。”
《梦粱录》中也有记载:“街坊以食物、动使、冠梳、领抹、锻匹、花朵、玩具等物沿口歌叫关扑。”卷十三“团行”也载:“最是官巷花作,所聚奇异飞鸾走凤,七宝珠翠,首饰花朵,冠梳及锦绣罗帛,销金衣裙,描画领抹,极其工巧,前所罕有者悉皆有之。
南宋佚名小品画《荷亭婴戏图》中有同样精致装饰领抹的女衫风格。
画中描绘了在夏日庭院中孩童嬉戏的场景,由画面中央的柳树将画面分为左右两个部分。画面左侧莲池边的亭内设有一张榻,一妇女右手抚拍着榻上的婴孩,似是哄他入睡。
妇女身穿直领对襟窄袖长衫,长衫面料轻薄,两侧开衩,窄腰小袖。通过两宋衫式的变化,结合出土实物与文献资料,可以看出北宋时衫式较为宽大,而南宋时衫式逐渐窄瘦。
值得注意的是,从画中可以看到妇女对襟衣领处垂下两条带子,是谓“领巾”。领巾在宋代诗句中较为常见,《宋稗类钞》中记载文人在领巾上题诗词的场景:“王岐公在翰林时,……上悦甚,令左右宫嫔各取领巾裙带,或团扇手帕求诗。”
北宋词人李元膺《十忆·其一·行》中写有“屏帐腰支出洞房,花枝窣地领巾长。”宋代《春渚纪闻》记载:“先生尝过安道小酌,其女数岁,以领巾乞诗。”江苏常州武进南宋墓出土的漆奁中,奁盖上的一幅《园林仕女图》中仕女穿有同样的直领对襟衫,并在脖颈两侧垂有领巾。
画中共有人物三人,两位仕女低头私语,一人持折扇,一人持团扇,均梳高发髻,身穿窄袖直领对襟衫,两侧开衩,袖口窄小。一侍女手持长颈瓶,立于一旁,身穿窄袖长袍,下身着长裤,腰间系围腰。
二、褙子
褙子也称背子,宋代褙子以直领对襟式最为常见,是宋代最具有时代特征的服饰之一。褙子的腰身为直线形,两侧腋下开衩,袖子有宽窄、长短之分,腋下或背后垂有带子,但并不系扎。
穿着时衣襟敞开,露出里衣,称作“不制衿”。对于褙子的起源,学界说法不一,其中“半臂说”为学界较为认同的说法。宋代高承《事物纪原》记载:“隋大业中……唐高祖减其袖,谓之半臂,今背子也,江淮之间,或曰绰子……今俗名搭护。”可见褙子在唐时也称为绰子或搭护。
宋时男女皆可穿着褙子,但其在款式形制上略有区别。宋代女子褙子多为女子日常服饰,在居家活动或日常劳作时穿着,贵族女子也将褙子穿于大袖礼服之内,作为礼服穿着于祭祀、节庆等正式场合。
女子褙子通常为直领对襟,两侧缝开衩,直身窄袖样式,衣长随时间不断变化。宋代创世绘画作品《歌乐图》、《杂剧人物图》、《瑶台步月图》中均能看到着褙子的女性形象。
黄能馥《中国服饰史》书中提到:“宋代女子所穿褙子,初期短小,后来加长,发展为袖大于衫、长与裙齐的标准格式。”北宋中期,褙子衣长较短,元符二年()河南禹县白沙镇一号宋墓壁画《散乐图》就有着短褙的女伎乐师。
河南登封唐庄北宋墓壁画西南壁上,也有着短褙子的女子。北宋后期,褙子衣长逐渐加长,太原晋祠圣母殿彩塑,时间约为北宋崇宁元年(),其中有一位侍女塑像中可以发现女子身着长褙子,两侧开衩较高,衣长齐裙。
南宋初年,褙子长度普遍加长,从宋代《朱子语类》:“……则今之背子,乃长衫也。”记载可以看出南宋时女子褙子日益加长,衣长过膝。福建福州黄昇墓出土的南宋长褙子中,衣长最长可达厘米。
宋人绢画《杂剧人物图》中也有着长褙子的杂剧演员,陕西洋县南宋彭呆夫妇墓中,出土的伎乐砖雕头梳鬟髻,身着红色长褙子,手执拍板演奏。
到南宋末年,褙子长度才逐渐恢复崇宁年间样式。
三、袍服
宋代的贸易往来和经济发展促进了服饰的多样性,其中女子服饰着袍服者甚多。袍服在秦汉时期开始出现,隋唐时期逐渐流行,在男子公服和常服中占据主要地位。
宋时,袍服继承了隋唐时期的服饰样式,并在此基础上加以丰富、创新,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宋代袍服多为上下连属、两侧开叉的形制。
从外形上看,有宽袖广身与窄袖直身两大类型,从功能上看,又有朝服和公服之分。据《宋史·舆服志》载,“(公服)……其制,曲领大袖、下施横襕,束以革带,幞头,皮乌靴。”官员公服由袍衫、幞头、革带、革履组成,为宽袖广身的形制。
袍服的领型分为圆领和交领两类,宋代文人、士大夫常服多以圆领袍衫为尚。为了保留古代礼制,取“上为天,下为地”之意,袍服下摆处常接有一道横襕,谓之“襕衫”。
襕衫依古代深衣制度加以改动而成,将深衣腰间缝合处下移,改为袍衫的下摆位置,在近膝处加襕,依古代上衣下裳之旧制,使其符以礼制,体现了古人对于天地的尊敬以及秩序的构建。宋代《五百罗汉图应声观音》中,便有头戴乌角巾,身穿大袖襕衫的画家。
宋代女子一般不穿袍服,袍服多为宫廷侍女所着服饰,从男子袍服演变而来,称为女着男装样式。女袍的形制与男子袍服类似,常为窄袖圆领,领内加有衬领,两侧开衩,衣领、下摆处有深色缘边,腰间束带,下摆长至足或至膝盖下处的形制样式。
从北宋宋徽宗《听琴图》中可以看到一旁站立的蓬头侍女身穿圆领袍衫,两侧开衩,下着长裤,束腰带,袍衫的长度至膝盖处。宋徽宗《文会图》中也可以看到身着圆领袍的侍女形象。北宋佚名《饮茶图》中也有梳双髻,着圆领小袖袍衫的仕女形象。
南宋佚名《盥手观花图》中,画面右侧持扇的侍女梳双丫髻,穿圆领袍衫,腰上围有腹围。宋代刘宗古《瑶台步月图》中,托着酒壶的侍女头梳盘福龙髻,下着白色宽松裤,外穿圆领袍服,腰部束有围腰。
宋代刘松年《宫女图》中,画面左侧一侍女梳双髻,穿圆领窄袖袍衫,下摆长至足上。
苏汉臣《妆靓仕女图》中侍女着圆领袍样式。宋佚名《歌乐图》中左侧舞者身着交领右衽袍衫,右侧舞者身着圆领窄袖袍衫、两侧开高衩、前裾短后裾长,内着中单及红色描花布帛带。
可以看出,女子袍服除了出现在宫廷侍女中外,也出现在宴乐时歌舞伎之间。宫中侍女着袍服多为了行事方便,衣身和袖子的窄瘦与两侧的开衩,减少了服装运动过程中的阻力,使女袍更加具有实用性。
四、裙
上衣下裳是中国古代服饰形制之一,下裳即裙之意。“裳”原指前后两片的下身之衣,后常指各类裙。女子着裙从汉代之后逐渐流行,成为女子下裳的主要服饰样式,也是女子最常服用的款式之一。
就其款式形制而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为下裙的裙长变化,宋代女子下裙多为长裙,女子鞋袜藏于裙内颇为普遍。北宋佚名《饮茶图》中可见长裙曳地的仕女形象。
宋代佚名《江妃玩月图》描绘了宫廷仕女在月夜赏梅的场景。画面中仕女身穿交领大袖上襦,所着裙为曳地长裙样式,腰间系带,外披披帛。苏汉臣《妆靓仕女图》中可看到脚穿赤色履,裙长曳地的仕女形象。刘松年《宫女图》中也可见着曳地长裙的女性形象。
其二为裙的结构变化,由于古时织机纺布的宽度限制,下裙的布帛门幅较窄,通常要多幅布帛才能拼成一条裙子,唐代裙多为六幅,宋时女子下裙有六幅、八幅、十二幅等,最多高达三十幅,多有褶裥,称为“褶裙”或“折裙”。
结语
褶裙在宋时主要分为两类形制变化,其一是流行于北宋初年的褶裙,此类裙受到前朝晚唐五代的影响,为多褶裥较为宽大的样式。五代《重屏会棋图》中其后屏风上的侍女下身着长裙便属于此类样式。
其二是流行于北宋中后期至南宋的褶裥裙样式,其为多褶裥较为窄瘦的样式,符合当时宋代服饰清瘦、典雅的服饰审美,为贵族仕女所好用。这类裙一般长至脚面,也有曳地掩足的样式。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