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晋祠 >> 晋祠资源 >> 正文 >> 正文

凭吊太原古城遗址

来源:晋祠 时间:2024/8/30

笔者昨日出行太原,说起太原就不得不说现存的古太原县城(今晋源街道办事处所在地)。

古太原县城是坐落在晋阳古城遗址上的一座明代早期县城。它传承了多年晋阳古城文脉,是晋阳古城的延续。它沿用了晋阳古城"城池凤翔余"的建筑格局,俗称"凤凰城"。它依托龙山,展示着古晋阳龙凤呈祥之灵气,处处体现着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和合交融,保持了我国汉唐文化与传统的地域民俗文化,是一座依山傍水、设施完备的城池。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没有人要送别,如果有的话,也是这一片悠悠的古韵吧。古城始建于明初,距今,已有余年历史。

太原对于唐代,有着特殊的地位。李渊自太原郡晋阳城起兵,这是李唐王朝的开端。

太原还是防范北方游牧民族突厥、回纥南下侵略的前哨阵地。太原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李唐王朝龙兴之地,更受到无数唐朝诗人青睐。从唐代文学家,博罗县丞欧阳昌之子欧阳詹古诗《和太原郑中丞登龙兴寺阁》略见一斑。欧阳詹,唐朝人,泉州晋江(今晋江池店潘湖村欧厝)人。

青窗朱户半天开,极目凝神望几回。晋国颓墉生草树,皇家瑞气在楼台。千条水入黄河去,万点山从紫塞来。独恨侍游违长者,不知高意是谁陪。

“青窗朱户半天开,极目凝神望几回”欧阳詹登上龙兴寺透过半开的窗户,极力的眺望远方,想要看一看唐朝开端的太原全景,想要看清这锦绣太原城的雄伟壮丽。

“晋国颓墉生草树,皇家瑞气在楼台”这一句更是点明了太原深受唐朝帝王的眷顾,才使得”皇家瑞气“遍布于太原的楼台亭宇之间。

“千条水入黄河去,万点山从紫塞来。“登高远看,众多支流汇入黄河,长城边上更是群山环绕,太原的山水便是尽收眼底了。

欧阳大才子陪友登台,望的颓墉晋地尽在楼台。可彼楼台绝非此楼台,不曾想几百年后的脚下青砖再起绿瓦重修,风光更胜当年。

“青板赤爿卧于边,松喜阳媚笑开颜。”笔者望着嬉戏的小孩,瞬间恍惚了,竟忘了到底是身处那年的今日还是那日的片段重现在眼前。

梳着长辫的管家倚着墙边,西边来的后生稀稀落落站于门前。殊不知院里的老爷在旁的衙里头疼着谁家公子的荒唐事儿。

檐下立柱高傲的凝视着过往的人群,百年矗立孤傲于一身,承载的不仅是连廊的厚重,更有历史的年轮。

下了公堂的衙役们缓缓走来,偶有一两个低声交谈着什么,不知是今天县老爷判的折子涉了哪家商贾的趣事,还是怕惊了这方才亮起的幽幽灯火。

庄重的城墙立于眼前,无疑不是在对城外的人们述说着城里的繁华与喧嚣……

驴友们都知道湘西有个“凤凰城”,是我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的故乡,他的《边城》就是以此为背景创作的。其实北方早就有另一座凤凰古城。

很多年前出行太原,笔者带着浓厚的兴趣前去寻访当时还未重新建设的这座北方曾经的“凤凰城”。古城遗址距市中心仅20余公里,骑脚踏车也就半个多钟头的工夫。老城的东门紧邻新晋祠路,是新修的牌楼样式,已经不复古貌了。进门直走可达西门。西门外即是龙山,属于绵延逶迤的西山山脉,绿意层叠,风景优美,远观近眺,赏心悦目,故西门称作“赏翠门”。古城的南门已不复存在了,只遗留下一截厚实而斑驳的黄土夯筑的旧墙,作为历史的记忆,很不起眼地蜷缩在路边;倒是与之遥遥相对的北门已经修葺一新,门头上方镌刻着“德化”二字,寓“以德化民”之义。出北门,有古城营村,据说即是古晋阳城的中心。村内学校中有一塔,名阿育王塔。

四道门,分别连接了东西、南北两条交叉成十字的长街,商铺民居以及大小的各式庙宇就整齐有序的铺展在长街的两侧。我们一行人骑车游走在十字长街,一方面惊叹于古太原县城竟能有如此宏大的规模,远非邻近的几座古城如榆次、祁县、太谷等可比,一方面又惋惜这座县城古貌十之八九已经是踪迹难寻了,除了几截残墙、几座老庙和几处深宅旧院还牵扯着几缕记忆,能够让人依稀触摸到这座老城的沧桑外,几乎所有的见闻感受都与它既往的历史变得遥远而隔膜了。

龙天庙位于县城南关。虽规模不大,形制朴素,但其历史渊源却极其深厚。

龙天庙亦称刘王庙。然而关于庙的主人究竟是谁,倒是有着多种说法。据笔者多方考证,庙中祭祀的刘王,其实就是中国历史上以“圣智温良”“贤圣仁孝”著称的汉文帝刘恒。刘恒是中国历代数百位帝王中难得的贤明帝君,他本是刘邦次子,在未继大统前在晋阳任代王一十七载,其长子刘启(即汉景帝)就出生于晋阳,十岁时随父至长安。刘恒父子统治时期,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一派治世景象,史称“文景之治”。

刘恒在晋阳任代王时,重视农业,轻徭薄赋,谨慎节俭,与民同息,把太原地区治理的井井有条,成为当时有名的天府之地。入继大统之后,“专务以德化民”,终于开辟了一代清平盛世。晋阳百姓感念刘恒的仁德,立庙祀之,称“代王庙”或“汉文帝庙”。晋地为刘恒建庙一事,史载甚明。清道光《太原县志·帝王》中载:“汉文帝讳恒,高祖中子,太后薄氏出。初立为代王,都晋阳……故晋人立祀之。”

但为何不直呼“刘王庙”而称“龙天庙”呢?原来,到了汉元帝时期,朝廷因郡国所立的祖宗庙甚多,财政开支甚众,遂“罢祖宗庙在郡国者”。然而在民间却感念文帝的仁德贤良,不忍毁庙,于是就出现了改头换面的“龙天庙”,庙名真意即为“真龙天子庙”。就这样,龙天庙就在晋阳大地代代相传。晋阳城毁余年后,明代复建太原县城,人们依然在县城南关建起了这座龙天庙。只是因为年代久远,史迹湮没,人们反倒对庙中所祭者是谁不甚明了了。

笔者当初来到庙里时,正是薄暮初起时分,空旷的院子里阒无人声,显得有些清冷寂寞。出来一位师傅,手中一束燃着的艾草,飘散着淡淡的药香。碰到这位师傅郑姓,旗人,喜四处漫游,见闻颇广。他饶有兴致的向我们一行人谈到龙天庙的“三大怪”:

第一怪,中国的庙宇,非僧即道,非道即儒,而龙天庙却是不僧不道不儒,而是一种民俗的体现;

第二怪,就常规庙宇布局看,一般正门左右有钟鼓楼,所谓晨钟暮鼓,而这里却以磬代钟,讲究钟磬齐鸣。寄寓着希望大汉王朝成为“日不落帝国”的祝愿;

第三怪,中国传统的宗庙建筑,方位上多为坐北朝南,而这里却是坐南朝北,庙的正前方直对北面的德化门,人们以此来表达对“专务以德化民”的汉文帝刘恒的崇敬和纪念。

依我看来,如若理解了历史,理解了人们对仁德明君的感念之情,这三怪倒也不是什么特别值得奇怪的事了。

唐代诗人许浑《途经秦始皇墓》诗云:“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始皇墓与汉文陵,一样的青山秋草,但是路人们却只向汉文帝陵前参拜。暴君终被唾弃,仁君永受礼敬,历史的评判最是严正无私。龙天庙的存在应该就是做好的佐证了。

古太原县城里的庙宇,除了城南的龙天庙,还有太山寺、文庙等。城西还有一座属于藏传佛教的寺院,院中有白塔一座。

太山寺位于县城东北角。西城外有太山,太山之上有太山寺,亦名龙泉寺,是为大太山寺。而城内的太山寺与之遥相呼应,称为小太山寺。寺内的建筑、雕塑并无特别处,倒是有个五方文殊殿蛮有点意思。殿中供奉着与五台山五个台顶相同的五尊文殊菩萨像,象征着五台山的五个台顶。这为因各种原因不能去五个台分别拜谒文殊菩萨的外地僧人和信众提供了一个变通的朝台方式,故称作“小朝台”。像我们一行人来此一游,轻轻松松地,也算是完成了一次朝台之旅,想想都觉得有趣。

县城里靠近县城中央的文庙——即孔庙,夫子庙,是我国历史封建王朝祭祀孔子的庙宇。有时,文庙也作为当地的学校来使用。文庙的布局,在全国基本一致。这座文庙坐北朝南,包括照壁、棂星门、泮池泮桥以及前后大殿、东西廊庑、崇圣祠等。

先要进棂星门。何谓棂星门?原来棂星即古代天文学上之“文星”,以此命名,表示天下文人学士集学于此。过棂星门,即为呈半圆状的泮池和泮池桥。“泮”是古代的学校。考中秀才称为“入泮”,意即进入孔学之门。

在官本位的时代,“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代表着读书入仕的“入泮”成了文人们梦寐以求的路径,俗谚云:“一过泮池桥,功名利禄来。”泮池桥变成了升官桥,富贵桥,名利桥,这恐怕是至圣先师孔老夫子也始料未及的吧。过了泮池桥就进入大成殿和其他建筑。殿前两株古柏,高大挺拔,和我们在龙天寺遇到的一样,整个文庙大院里看不见人,静悄悄的。一路过去,前殿后殿,以及两侧的廊庑都是高门深锁,透过门缝窥视里面,空空洞洞的大殿里廊庑内凝固着的昏暗的光线,就像已经在梦中沉睡了几个世纪似的。弥满一院的寂寞冷清,湖水般漫上来,把我们渐渐浸没……

离开太原古县城,回到市区,忽然想起“太原不太远”这句俚语,这句话并不是说太原的区位优势。除了地理概念,可能还有更多的历史文化元素。

太原离汉唐盛世不太远。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太原是经历了多年风云的古都,古称晋阳、并州,是大禹划定的九州之一,记载禹曾“初都晋阳”;自先秦时置太原郡,两汉一直以晋阳为其治所。北周时设置并州总管府,建立并州宫及六府,视晋阳为都城。至隋太原留守李渊起兵晋阳,开创大唐盛世,因此太原又别名龙城。

而今,晋阳古城遗址上的太原古县城已经建成开放,游人白天流连于各个历史街区中领略唐风晋韵的遗风,晚上更可以欣赏晋阳湖上的大型实景演艺《如梦晋阳》,走进历史和传说。就近还可以去游览闻名遐迩的晋祠,体验一番“86版”《西游记》第18集《扫塔辨奇冤》的拍摄地晋祠献殿,听一听晋祠三绝之一的“难老泉”声。

晋祠所在的天龙山很多人可能不熟悉,但一定记得牛年春晚“国宝回家”特别节目播报的流失海外百年的佛首回归的消息,这尊佛首就属于天龙山石窟第8窟主佛,是该石窟中唯一的隋代作品。而今,这尊微笑的佛首已经回归佛身并展出,它见证了百年中国历尽屈辱后的崛起和复兴。

太原离姓氏文化不太远。晋祠博物馆内的王氏祠堂是中华根祖文化的重要一脉。有俗语为证:“天下王氏出太原”;

太原离汾酒文化不太远。曾记否?“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太原离古典诗词不太远。李白曾赞叹“晋祠流水如碧玉”,王勃、王维、王之涣、王昌龄等唐代著名诗人都是山西人,出自太原王氏;

太原离佛教圣地五台山不太远。有诗为证:“只有清凉无改度,迎人翠掩五云峰。”

太原不但离各家晋商大院不太远。以山西督军府旧址为依托刚刚建成的晋商博物馆,更是晋商文化集大成者,可以与晋商曾经的辉煌媲美的是,太原入选了首批5G商用城市名单;

太原离绿水青山不太远。作为国家园林城市,“作为第一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

太原离节气文化不太远。她四季分明,每年的降水量不太大,但清明时节一定细雨纷纷,到立秋,天空就会立刻变得高远,“小大雪”又多会碎玉飘扬,节令应时应景。

昨天晚上热闹的街边,路灯下,很着眼,而我的耳边正单曲循环着赵雷的《成都》,看着雨下不止的窗外,这次太原城带给我的是朦胧感,原来你也可以陪我在太原的街头走一走,给这个城市留下曾经某个小酒馆的门口似醉非醉的我们,而我却也可以用文将它笔录,这个我所在,所爱的城市它所有的美。

《送狄尚书镇太原》唐代?姚合授钺儒生贵,倾朝赴饯筵。麾幢官在省,礼乐将临边。代马龙相杂,汾河海暗连。远戎移帐幕,高鸟避旌旃。天下屯兵处,皇威破虏年。防秋嫌垒近,入塞必身先。中外恩重叠,科名岁接连。散材无所用,老向琐闱眠。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75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