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梦华录》火了。
梦华录这三个字,来自于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由题可知,这个故事是要带我们打开时空之门,体验一把北宋时期东京盛景,看一眼相隔千年的繁花似锦。
正如《清明上河图》描绘的那样,影视场景里的街道交错纵横,民居鳞次栉比,商铺百肆杂陈,商旅云集,车水马龙,勾栏瓦肆茶社一应俱全,“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故事中将宋人的文化趣味表现得淋漓尽致。宋人吴自牧在其笔记《梦梁录》中提到:“焚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适累家。”
于是我们跟着主人公在故事里欣赏了了宋人煎茶与点茶的古雅——“岩边启茶钥,溪畔涤茶器。小灶松火燃,深铛雪花沸。瓯中尽余绿,物外有深意。”
看到了宋时文人对书画的追捧——画院画家郭熙不仅画技上高人一等,更在绘画理论方面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在著作《林泉高致》中提出了“三远法”,即山水画空间的表现有三种不同的远近视觉现象,即“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还有宋的美器,“家财万贯,不及宋瓷一片。”汝窑的天青釉几乎成大宋瓷器的名片,胎土细腻,釉色润泽,开片繁密,更以外裹足满釉支烧的技艺和“芝麻钉”痕迹而闻名。
还有酒楼的外卖——“索唤”;
儿童的玩偶——“磨喝乐”;
饮食的模式——“合食制”;
……
这些隐藏在《梦华录》故事的社会背景中的点点滴滴,都是宋人躬身实践和付诸想象的种种情致。
陈寅恪先生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认为:“唐和宋在文化的性质上有显著差异: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
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指出:“北宋与南宋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宋代包括了许多近代城市文明的特征,所以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视其为‘近代早期’。”
宋的繁华终究已经烟消云散,它映射成宋画中的高山溪流;虚化成瓷器中的内敛温厚;记录成史书和笔记中的种种金戈铁马……
当然宋朝也凝聚成雄大坚实,庄严不苟的建筑,屹立千年。
北宋建国以后百余年间,大兴土木,宫殿、衙署、庙宇规模宏大,精致华美,然而也造成了负责工程的大小官吏贪污成风,给国库造成巨大的负担。
因此,哲宗皇帝命将作监李诫编修《营造法式》,对建筑的用材标准、施工定额等加以规范,在明确房屋建筑的等级制度的同时,遏制贪腐之势。也就此形成了官方发布的建筑工程标准。
梁思成先生在《图像中国建筑史》的前言中,介绍中国木构建筑“孕育并发祥于遥远的史前时期;发育于汉代;成熟并逞其豪劲于唐代;臻于完美醇和于宋代;然后于明代初叶开始显出衰老羁直之象。”
在河北省正定县,就坐落着这样一座蕴含着宋构醇和之美的寺庙。
摄影/许凯章
隆兴寺,始建于隋代开皇六年(公元年),原名龙藏寺。唐中宗时改名龙兴寺。北宋开宝四年(年)至元丰年间(~年)扩建。清初更名为隆兴寺。现存四座宋代建筑:天王殿、摩尼殿、转轮藏阁、慈氏阁。
虽然历经宋元明清几朝,并于后世多次重修,但隆兴寺还大体保持着北宋时坐北朝南、南北向中轴线贯穿狭长方形的整体布局。
最南端为一字琉璃照壁,壁心由高浮雕琉璃砖拼砌成二龙戏珠图案,栩栩如生,颇为壮观。
大唐遗风——天王殿
由照壁向北,走过三路单孔石桥,就来到天王殿前。天王殿始建于北宋,是隆兴寺现存宋代建筑中最早的一座,为宋初龙兴寺的大山门,后世加墙改为天王殿。该殿基本保持了宋时的主要梁架结构,单檐歇山顶,覆青瓦绿色琉璃瓦剪边,门上的“敕建隆兴寺”和“天王殿”匾额均为康熙皇帝手书。
隆兴寺天王殿(宋)
佛光寺东大殿(唐)
晋祠圣母殿(宋)
对比之下不难发现,天王殿只用了阑额,未施普拍枋,将栌斗直接放在柱头之上——这与多数宋代代表建筑不同,反而与佛光寺、正定开元寺钟楼等建筑做法相似,颇具唐风遗韵。
●阑额:是中国古建筑中柱子上端联络与承重的水平构件。
●普拍枋:位置在阑额上,柱头之间,承托斗栱。柱头斗栱置于普拍枋之上,加固了柱子与阑额的连接。
门内左右的钟鼓楼和正面的大觉六师殿已毁,仅余基址。
醇和之美——摩尼殿
摩尼殿为重檐歇山顶,以其四面出厦(山面向外)的十字布局而闻名,可谓海内孤例。梁思成先生曾对其大加赞誉,称其有着“画意的潇洒、古劲的庄严”,“只在宋画里见过”。
●抱厦:是指在原建筑之前或之后接建出来的小房子。
●山面向外指摩尼殿四面抱厦均以山墙面向外,南北向两厦屋脊与殿身正脊垂直,东西向两厦屋脊与殿身正脊平行。
摩尼殿采用副阶周匝金厢斗底槽式柱网布局。柱头有明显的卷杀(仅上收分),且生起、侧脚的做法也体现了《营造法式》的记载。柱间以阑额、普拍枋为连接构件。阑额端部伸出柱外作卷云样式。
●金厢斗底槽: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法之一——单槽、双槽、分心斗底槽、金厢斗底槽。其特点是殿身内有一圈柱列与斗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空间组成,外层环包内层。
●卷杀:将构件或部位的端部做成缓和的曲线或折线形式,使得构件或部位的外观显得丰满柔和。
●收分:柱子上下两端直径是不相等的。此处柱上端直径小于底端。
●生起:古建筑立面上檐柱自中央由当心间向两端依次升高,使檐口呈现缓和优美的曲线。
●侧脚:为了增加建筑形式和结构的稳定性,宋代建筑规定将建筑的外檐柱在前后檐方向上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十,在两山方向上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八,而角柱则同时向两个方向都倾斜。
斗栱硕大——约占柱高三分之一;分布舒朗——补间不设或仅设一至两组斗栱。
栱眼壁处安放直棂窗用以采光透气。下檐柱头铺作用双杪五铺作偷心造,耍头做成昂形,呈现出重昂的视觉效果。而且抱厦山面柱头斗栱、殿身补间斗栱等处采用了45°斜栱。这是斜栱最早出现在柱头铺作中的实例,别具特色。
●耍头:斗栱最上一层栱或昂之上,与令栱相交而向外伸的部分叫做耍头。
上檐柱头斗栱为单杪单下昂五铺作
殿内佛坛上供奉释迦牟尼像,胁侍二弟子(阿难、迦叶)及文殊、普贤像。为宋代原像,后世有修补。
西方胜景
二十四诸天之鬼子母天
八大菩萨
释氏源流
殿内各壁绘有佛教壁画。内槽东西扇面墙内壁绘“十二圆觉菩萨”和“八大菩萨”;四抱厦绘护法“二十四诸天”;檐墙内壁则描绘了《释氏源流图》;东西扇面墙分别绘“西方胜境”和“东方净琉璃世界”。
内槽北壁的彩绘悬山上,有一尊悬塑倒坐观音像,因其姿态端庄优雅、表情亲切和蔼,眉目流转间似与参拜者有精神交流,而被鲁迅先生誉为“东方美神”,并置其照片于家中书桌上。
出摩尼殿,穿过牌楼,即是戒坛。戒坛为僧徒传戒之坛(出自《大唐泗州开元寺明远大师塔碑铭序》),是佛教僧徒受戒时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只有具有一定规模的寺院才能设置。隆兴寺的戒坛是一座四角攒尖顶、重檐三滴水的亭台式建筑,现存木结构部分为清代重建。所悬竖匾上书的“戒坛”二字为康熙皇帝御笔书写。
●三滴水:古建筑三层檐屋顶的形式。
坛内供明代铜铸双面佛像。两尊佛像相背结跏趺坐,后背相连。
面向南的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接引众生前往西方极乐世界。
面向北的则是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其形象应为左手持钵,右手持药丸,能解除世人的一切病痛,但手持物已失佚。
第三进院落的正殿大悲阁是隆兴寺的主体建筑之一,与摩尼殿、戒坛一样,坐落于寺庙的中轴线上,现存木构为近代重建。
观音菩萨因其救苦救难、大慈大悲的宗教形象特点而受到信徒的喜爱。大悲阁内所供的铜铸观音像,是北宋开宝四年(年)奉太祖赵匡胤之命铸造。像高21.3米,共42臂,分别执日、月、净瓶、宝镜、宝剑等法器。造像整体分七段接连铸造而成,采用屯土的方法,层层叠高。
现存观音像的身体部分和当胸合十的两只手臂是宋代铜铸,其余两侧40只手臂则为民国时期重装的木质手臂。
“铜铸金装大悲菩萨一尊,高七丈三尺,四十二臂俱铜铸金装;项带数珠一挂,一百八珠,每珠方圆五寸,周围长四丈五尺,脱沙朱漆;又康熙四年勅赐数珠一挂,沉香木雕,周围长二丈,其色带红黑;菩萨四十臂所执之物,各有所属,以象应化之妙……”
——《隆兴寺志》
大悲阁前有两座御碑亭,分别存放了康熙皇帝手书《御制隆兴寺碑》和乾隆皇帝手书《重修正定隆兴大佛寺记碑》。
在东侧御碑亭旁不起眼的一隅,还有一通隋开皇六年()十二月立的石碑——《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简称《龙藏寺碑》。碑通高厘米,宽90厘米,厚29厘米。
隋代碑刻在我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尤以龙藏寺碑为著。它集北方书法之众长,对后世楷书发展影响深远,是“承前启后”开启初唐一代书风的重要阶梯。
空间妙用——慈氏阁、转轮藏阁
大悲阁两侧的配殿分别为慈氏阁(东侧)和转轮藏阁(西侧),二者外形结构相仿,左右相对。
慈氏是对弥勒菩萨的别称,因此慈氏阁就是供奉弥勒的殿阁,是一座北宋时期的重檐歇山、前出副阶的二层楼阁。
阁内供奉一尊北宋时期木雕弥勒菩萨像,高至二层。为满足造像的空间需求,慈氏阁采取了减柱造的做法,去掉了佛像前的两根内柱,将上层重量分散到前檐柱和后内柱间的跨空枋上,在上下两层之间形成贯通的空间。
慈氏阁在结构上还有一大特点,就是采用了永定柱的做法。永定柱,即按栽柱入地,是自地面立起的底层檐柱,承接一层房檐的重量,起到辅助稳固的作用。底层斗栱和平座斗栱分别由地平立柱承托,平座柱和底层柱相依并列,上层柱仍然坐于平座斗栱上。此处的永定柱结构是国内现存最早的实物例证,是佐证营造法式记载的唯一北宋永定柱孑遗孤例。
转轮藏阁始建于北宋,顾名思义,是为存放转轮藏而建造的楼阁。
那么什么是转轮藏呢?这是佛教藏置佛经的塔形木结构建筑,因可旋转而称为转轮藏。通俗来讲就是可以旋转的经橱。据文献记载,南朝梁时的居士傅翕发明了转轮藏,有不识字或者没时间阅读佛经的信众,将转轮藏旋转一周就如同将收纳的经书诵读了一遍。转轮藏由底座、藏身、藏顶三部分组成,中间有一根上下贯穿的木轴。整个转轮藏的重量由底部藏针承受。转轮藏建造于北宋,是我国现存时代最早,体量较大的一个。
●傅大士(~),本名傅翕,字玄风,号善慧。一生未曾出家,而以居士身份修行佛道。二十四岁得到天竺僧达摩大师的的指引,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在《营造法式》中,对转轮藏的做法和尺寸,有着明确的规定:
“造经藏之制:共高二丈,径一丈六尺,八棱,每棱面广六尺六寸六分。内外槽柱;外槽账身柱上腰檐平坐,坐上施天宫楼阁。八面制度并同,其名件广厚,皆随逐层每尺之高积而为法。”
“转轮:高八尺,径九尺,当心用立轴,长一丈八尺,径一尺五寸;上用铁锏钏,下用铁鹅台桶子。[如造地藏,其幅量所用增之。]其轮七格,上下各劄幅挂辋;每格用八辋,安十六辐,盛经匣十六枚。”
与慈氏阁类似,为了存放转轮藏,殿内的梁架结构也需要进行调整。但与慈氏阁不同的是,转轮藏阁在柱网布局上采用了移柱造的做法,将转轮藏前的两根内柱各自向外移动,使得中部空间更为宽阔。上层的内柱则立在下层的承重梁上,没有移动位置。
而其檐柱则采用了叉柱造的罕见做法,平座柱插于底层斗栱上,上层柱插于平座斗栱上。
叉柱造:上层柱下方插榫处做一字或十字开口,插在下方铺作的栌斗中。可以增强上下层之间的联系,加强整个构架的稳定性。
沿着中轴线再向北,则是明代增建的弥陀殿,以及近代迁建而来的毗卢殿。
综观整座寺庙的布局,以一条南北向轴线贯通全寺,殿阁错落有致,生动地反映出北宋时期以高阁殿宇为中心的佛寺布局特点。较之唐代木构的豪劲气势,宋代木构则更为内敛,释放出优雅醇和的魅力。
也正是透过如同隆兴寺一般还看得见、摸得着的艺术遗存,我们还能感受些许宋朝的人文精神和思想境界,犹如穿越到一场华丽的梦境中,触碰到大宋之美。
1.《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梁思成著;
2.《中国古代建筑正定隆兴寺》,正定文物保管所编著;
3.《辞解》,陈明达著,丁垚等整理补注,王其亨、殷力欣审定;
4.《正定隆兴寺建筑及装饰特色》,剧冬甲
5.《韵、法之变—欧、虞、褚对《龙藏寺碑》的继承与创变》,李清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7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