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模型来源于原乡马磊,文末可获取相关内容.
宋,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朝代。
你对宋的印象有哪些?汴梁风华?或是临安遗梦?
是竹杖芒鞋的诗情?还是绿肥红瘦的画意?
是东京城中的鳞次栉比?还是西子湖上的水光潋滟?
不论你对宋朝的印象有哪些,那都已经是九百年前的风云变幻了。九百年春秋更替,战火断续,“宋”的遗存也多被元明清所取代。
好在我们尚有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宋韵也并非杳无痕迹。
如正定隆兴寺的摩尼殿,或是太原晋祠的圣母殿,都是宋代建筑杰出的典范。
而长江以南,宁波城北的山中有一处山寺,那是我们一直追寻的江南宋代遗存,那是我们可以触摸到的,九百年前的风华与古拙。
保国寺,是我国长江以南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建筑之一。
01.曲径幽处
保国寺位于宁波西郊灵山之上,原名灵山寺,唐代由僖宗皇帝赐名保国寺。
而现存至今的保国寺主要建筑群并非唐构,而是经过宋大中祥符年至今,历代重建修缮而来。
保国寺建筑群建于灵山南山麓,但并非接近山脚,而是要走过一段很长的林间步道才能到达。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或许正是这般风景。
保国寺建筑群,轴线自南向北为山门,天王殿,净土池,大雄宝殿(大殿),观音殿,藏经楼。
藏经阁与观音阁为民国后重修建筑,钟鼓楼为嘉庆年间建筑,天王殿为宣统年间建筑。
大殿前净土池为南宋年间遗物。
而天王殿前两经幢,东侧经幢建于开成四年,西侧经幢建于大中八年,均为唐代遗物。两幢原分属宁波慈城普济寺与鄞县永寿庵,后移来保国寺保存。
唯有保国寺大殿,重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距今年,为长江以南“第一木构建筑”。
保国寺大雄宝殿,也是整座寺院最体现风华与古拙的一处所在。
南方地区雨水繁多,气候潮湿,木料易腐,故而早期木构建筑稀缺,整个南方地区的宋代木构屈指可数。
虽然南方也并非仅有保国寺一处古木构,但如果比较原真性与寺院周边环境,保国寺确实可排一二位。
在你走进大殿时,能为宋代木构倾倒。在这里,我们能读懂古代匠人对房屋构造的求索,触摸千年前古人的匠心与巧思。
02.清颜宋骨
当我们走进寺庙的时候,可以在天王殿后看见南宋留存的净土池。
自两旁阶梯而上,出现在面前的却是重檐歇山样式的大雄宝殿,与传统清代大殿十分相似,却又有所不同。
保国寺的两层屋檐紧紧贴在一起,没有一般意义上重檐大殿的高度,下层屋檐更像是附加物。
实际上,保国寺历代修缮中,有明确记载:
清康熙二十三年(年),僧显斋、景庵重修大殿,“前拔游巡两翼,增广重檐,新装罗汉诸天等相”。
这个“增广重檐”就是保国寺现状的来历,下面一层屋檐并非宋代原构,而是清代增设的,所以整座大殿比例看着并不协调。
康熙年间的重修以原宋构部分为殿身,四面增扩空间,并在南及东西三面作出下檐,整体改为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的形式和规模。
所以只有进入殿内,我们才能感受到这座“国保”的伟大与雄奇。
-布局-
保国寺大殿为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增广重檐后,为伪重檐歇山),厅堂式构架建筑。
面阔为大殿横向,而进深为大殿纵向(即大殿宽度与深度)。
而保国寺的一个特点,即为在平面布局上,进深大于面阔。我们从宋代原有的柱网格局中就可以看出这个重要特征。
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的平面布局是很常见的,但是一般情况下都是面阔长于或等于进深,我们常见的古建筑主要是面阔大于进深,横向大于纵向。
而保国寺大殿进深13.3米,面阔11.8米,纵向长度比横向要长,当我们进入大殿内部时,纵向空间被拉伸,整个大殿变得更为幽深而富有层次。
-立柱-
保国寺大殿的柱子非常独特,由于大木难得,保国寺承托屋架重量的柱子则由多段木材拼合而成,即拼合柱又称为瓜棱(楞)柱。
瓜棱(楞)柱,即柱子外部带楞,起源于汉魏时期的束竹柱。
有的柱子是用整木刻画出瓜棱,而有的柱子是多根木料直接拼凑到一起形成瓜棱,保国寺则是典型的以小拼大。
将多根小木料拼合到一起形成大柱子,保国寺大殿的柱子在宋代木构遗存中极为罕见。
小料充当大材以承重,是提高木材利用效率的好办法,也是营造法式的关键要求:大料做梁,中料做柱,小料做拱枋——大料不可小用。
以小料成大材,不仅省却了对于大型木料的依赖,且具有独特别致的艺术效果。
保国寺大殿就是现存木构建筑中拼合柱使用的最早实例。
-斗拱-
保国寺选用的斗拱(铺作),根据位置功能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外檐、内檐、与藻井拱。
其中外檐铺作七种:
前檐柱头、前檐补间、前檐转角、两山及后檐柱头、两山及后檐补间、后檐转角。
内檐铺作九种:
前内柱柱头、后内柱柱头、前照壁上补间、后照壁上补间、内柱身丁头拱、前三椽栿上顺袱拱、乳栿及丁栿上襻间四重拱、中三椽栿上承平梁十字拱、各蜀柱柱头斗拱。
藻井斗拱三种:
承大鬬八、承小鬬八、承平綦。
不同斗拱井然有序地排列,为仅仅三间的大殿,贡献了极为复杂的建筑乐章。
保国寺斗拱用材断面高宽比为3:2,这个比例的选取,兼顾了构件的刚性、强度和原木出材率的问题,达到最理想的受力效果和最高出材率的经济适用性。
-梁架-
江南厅堂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成熟稳定的地域性构架体系和技术特征。
而保国寺大殿反映了五代以来江南厅堂的构架技术传统,是江南早期厅堂的典型代表。
保国寺内部梁架结构是八架椽,前三椽栿,中三椽栿对后乳栿,用四柱。
而由柱网围合为外檐与内槽两个部分。
外檐部由十二根檐柱支撑,用以承托外檐铺作即出檐;
内檐则由四根金柱支撑,用以承托顶部压力与佛坛主要空间。
大殿内部空间,被柱网分割为佛坛空间与礼佛空间,佛坛之上强调了神佛的庄严肃穆,而奉祀神佛的空间则属于人间,用于供信众磕头礼拜。
在纵向上,室内空间被分成三个部分,从前往后,第一部分占比八分之三,第二部分占比八分之三,第三部分占比八分之二。
前三椽栿,也就是第一个八分之三,是礼拜者的空间。
中三椽栿,也就是第二个八分之三,是佛坛的空间。
这种空间上的分割,让整个大殿的功能节奏显得井然有序。
而这其中,有一处非常有意思的变化,即佛坛的空间占比较之前唐、五代时期有了很大的缩减。
佛坛前,“人间”的区域有了扩大,在大殿这个人与佛交流的场所,佛陀放下了架子,而礼拜者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6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