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说晋祠最有名的,首推“难老泉”。
首先是它对于晋祠的意义。
难老泉是“晋水”的源头,而晋祠、晋阳等均得名于“晋水”。
其次是“难老泉”几千年来对于晋祠附近百姓意义重大,难老泉的水滋养灌溉了晋祠附万亩良田,著名的晋祠大米就是由于难老泉的灌溉而流传至今。
难老泉,素有“晋阳第一泉”之誉,人们取《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的锦句命名。
难老泉在圣母殿南面,泉上建难老泉亭,八角攒尖顶。泉水从亭下石洞涓涓流出,昼夜不舍,晶莹澄澈。唐朝著名诗人李白曾对此赞美不绝,写下“晋祠流水如碧玉”。
“微波龙鳞莎草绿”的佳句。北宋诗人范仲淹也有“千家溉禾苗,满目江乡田”的诗句称誉此泉。难老泉水出自断层岩隙,常年水温保持在17度,灌溉着附近数万亩稻田。难老泉为晋水的源头,“难老泉声”为祠内八景之最。
对于难老泉,它的形成还有一个美丽的民间故事——
传说在晋祠北边二十里地的金胜村,有一个姓柳的姑娘,嫁给了晋祠所在地的古唐村。她婆婆虐待她,一直不让她回娘家,每天都叫她担水。水源离家很远,一天只能担一趟。婆婆又有脾气,只喝身前一桶的水,故意增加担水的困难,不许换肩折磨她。
有一天,柳氏担水走到半路上,遇到一个牵马的老人,要用她担的水饮马。老人满脸风尘,看样子是远路来的,柳氏就毫不迟疑地答应了,把后一桶水送给了马。可是马仿佛渴极了,喝完后一桶水连前一桶水也喝了。这使柳氏很为难:再担一趟吧,看看天色将晚,往返已经来不及了;不担吧,挑着空桶回家,一定要挨婆婆的辱骂、鞭挞。正在踌躇的时候,老人就给了柳氏一根马鞭,叫她带回家去,只要把马鞭在瓮里抽一下,水就会自然涌出,涨得满瓮,转眼老人和马都不见了。柳氏提心吊胆地回家,试试办法,果然应验。以后她就再也不担水了。婆婆见柳氏很久不担水,可是瓮里却总是满的,很奇怪。叫小姑去看,发现了抽鞭的秘密。
又有一天,婆婆故意允许柳氏回娘家,趁着她回娘家,小姑拿马鞭在瓮里乱抽一阵,水就汹涌喷出,溢流不止。小姑慌了,立刻跑到金胜村找柳氏。柳氏正梳头,没等梳完,就急忙把一绺头发往嘴里一咬,一气跑回古唐村,什么话没说,一下就坐在瓮上。从此,水从柳氏身下源源不断地流出,流了千年万年,这就是“难老泉”。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6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