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怀古
作者/冷江
原载:《火花》年第4期
五千年中国看山西,五千年山西看晋祠。
晋祠的美,就像深山里的一湾湖水,安静、羞涩,小心翼翼与都市保持着适当的距离,在无言的守候里自带清幽而澄澈的光芒。
我与晋祠最早的相遇,是在初中语文课本里,是在梁衡先生的那篇《晋祠》中。三十多年过去了,那栩栩如生的宋代仕女彩塑,依然无比清晰地留在我记忆的深处。游记也好,散文也好,能写出像梁先生对晋祠刻画的神采来,离真正的经典也就不远了。可遗憾的是第一次的相遇,毕竟是纸上的神交,无从触摸她真实的肌体,也无从感知她灵动的内心。
第二次与晋祠的相遇,已是十多年后的一个深秋。那时,我大学毕业,进了一家财务软件公司。利用在太原出差的机会,开完会,见缝插针,当地的朋友驱车载我到晋祠一游。到晋祠的时候,时近黄昏,落日的余晖洒落在晋祠山门那青灰色的屋顶和赭红色的外墙上,一股温暖的情愫瞬间溢满全身。仿佛多年的朋友,突然见面后,那份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如此微妙。因为时间关系,朋友推荐我只近距离观看了圣母殿里的彩塑。我得以让多年来一直活在纸上的晋祠走下云端。亲手抚摸着这些千年前的艺术形象,感受到每一个仕女的温度和心跳,仿佛时光穿梭,一下子溯流而上到了那个国富民强的大宋王朝。
不看这些彩塑,你永远无法想象宋太宗赵光义和他的子孙们是一个个多么有声有色的皇帝。野史上的他涉嫌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哥哥——大宋王朝的缔造者宋太祖赵匡胤。而正史上的他又在攻占山西后火烧晋阳城,水淹晋阳城。这些负面的传说和记载掩盖了这位大宋二代皇帝优雅的品位和对艺术审美执着的追求。从有关晋祠的史记里,清晰地记载了同样是这位“暴殄天物”的皇帝竟然在晋水之源、古唐叔虞祭祠处大兴土木,修葺晋祠,并立“太平兴国碑”以志。40年后,他的孙子,开创了“庆历新政”和“仁宗盛治”的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宋仁宗赵祯步其后尘,开始兴修晋祠的圣母殿,并雕塑了43尊彩塑泥像。
当我还沉浸在对大宋王朝心驰神往之际,朋友却在耳边一再催促,我恋恋不舍地告别这些多姿多彩的仕女,三步并作两步,去爬晋祠背后的悬瓮山。夕阳西下,山色空溟。远看此山应如其名,朋友告我,古时候,山腰有巨石,远观如悬在空中的瓮缸。后来我查资料得知,此山久矣。成书于战国的《山海经》有记曰:“悬瓮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其兽多闾麋,晋水出焉。”
因来去匆匆,这第一次与晋祠的亲密接触留下了说不尽的遗憾和怅惘。对晋祠源远流长的神秘往昔的探寻,就像春风下的一粒种子,在我的心里发芽、抽枝散叶,继而长成参天大树。
疯涨的思念,直到二十年后,也就是年,才在又一个秋天的午后,凭又一次的相遇被深沉慰藉。这次是参加北岳文艺出版社在太原组织的小小说颁奖活动,仪式举行完毕,匆匆吃完组委会精心安排的自助午餐,打的直奔晋祠。这次与前次不同,既非纯纸上神游,又无朋友身边催促,独来独往,无时光之累,信马由缰,只凭个人意趣。这次最大的感受是,晋祠在二十年后长大了。与当初的建制规模比,如今的晋祠建筑群所占面积至少比当初大了好几倍。不仅保留了原来的圣母殿、献殿和唐叔虞祭祠,而且重修了晋溪书院、王子乔祠、难老泉水系景观工程等。游得舒缓,看得仔细,了解得也更全面。周柏的出现将我对晋祠的追溯一下子拉远到了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唐槐的幸存则提醒我两千多年前那个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王朝,曾经至少连续有四代君王亲自来晋祠祭祀。唐高祖李渊在这里誓师,晋阳起兵,一举灭隋建立大唐。唐太宗李世民亲征高丽还师途中,在晋阳逗留数月,又游晋祠,亲自挥毫泼墨写下《晋祠之铭并序》。十四年后,他的儿子儿媳高宗李治偕皇后武则天来到晋阳。约四十年后,女皇再次临幸晋祠,命大诗人宋之问经办,书法家吕仙乔等书丹,在晋阳刻成《华严经》石刻,武则天亲自作序。这也许是晋祠史上最光芒四射的时刻,也是晋祠史无前例尊享殊荣的时刻。
三次相遇,时过境迁,睹物思人,大有不同。然而,有一点殊归同途,那就是晋祠的美穿越时光的沙漏历久弥新。
晋祠的美,美在山水之间。背倚苍山,碧水中流,坐享山水之形胜,历来为文人骚客唱咏不休。唐代诗仙李白就留下了“晋祠流水如碧玉”的千古佳句。到了宋朝,再次掀起了吟咏晋祠的风潮。风流倜傥如欧阳修者挥笔写下了“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忧国忧民如范仲淹者则深情咏叹“一源其澄静,数步忽潺湲。锦鳞无敢钓,长生同水仙。”元代大词人姜彧的笔下,晋祠一如江南的山水温婉多姿,“方丈堆空瞰碧潭。潭光山影静相涵。开轩千里供晴岚。流水桃花疑物外,小桥烟柳似江南。挽将风月入醺酣。”到了明清两朝,对晋祠山水的欣赏之情趣依然不减。即便如性格耿介的一代名臣于谦也多次游览晋祠,并为晋祠山水所倾倒,其诗曰“悬瓮山前境趣幽,邑人云是小瀛洲。群峰环耸青螺髻,合涧中分碧玉流。”将晋祠比作瀛洲(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可见于谦对晋祠山水相依的偏爱。同样是爱国文人的朱彝尊则因明末遗老之身,他的诗词里,晋祠山水则多了一份故国的乡愁:“十里浮岚山近远。小雨初收,最喜春沙软。又是天涯芳草遍,年年汾水看归雁。系马青松犹在眼。胜地重来,暗记韶华变。依旧粉纷凉月满,照人独上溪桥畔。”
晋祠的美,美在古朴之间。古格高雅,质朴流芳,既有古建奇珍,又有朴树环绕,建筑之美与建筑背后的人文遗迹,林木之美与林木之上的历史沧桑,相互交融,相映生辉。无论是叔虞祠、圣母殿还是王子乔祠所代表的中国古代祭祀文化,还是对越坊、金人台和奉圣寺所代表的中国古典建筑哲学,都在壮丽的结构和精美的设计之外,充满深厚的人生智慧和儒释道思想,给人无限遐思。而盘龙木雕和周柏唐槐则将中国山水园林独特的审美理念表现的淋漓尽致。
晋祠的美,还美在民生之间。从晋祠起源的智伯渠最早的修浚固然是引汾、晋二水灌晋阳,满足诸侯争霸的需要,但客观上却成为战国初期重要的城市供水和灌溉工程,贞观年间修建了一座跨汾水的大渡槽“架汾水引晋水入东城以甘民食”。宋代重修后灌溉稻田,并建多处水力碾磨。明、清两代,共修北渠、中渠、南渠和陆堡渠等4条干渠,实施分水灌溉。李世民的《晋祠铭》打破前朝单纯以隶篆为体的碑刻传统,首次以行书入碑,更重要的是,这篇铭记,强烈洋溢着唐朝以民为本“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治国思想。今天的晋祠已经成为国内外游客自由玩乐的风景胜地和对外开放的公园,更充分体现了国家重视民生、为民众美好生活而努力的执政理念和民本情怀。
一座晋祠,一卷融山水人文于一体的大美山西的中国画,一部山西发展变迁的活历史,又何尝不是一处中国人与大自然共生共存、传承真善美、谋求大幸福的最好见证。遇见晋祠,遇见最美的山西,遇见最美的中国!
冷江,年生于安徽池州,毕业于英国诺森比亚大学纽卡斯尔商学院,现工作定居于北京。北京市作协会员、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北京市丰台区作协理事、世界华语微型小说十佳新锐作家,《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小小说月刊》等签约作家。作品散见于《青年文学》、《北京文学》、《安徽文学》、《西部》、《草原》、《鸭绿江》、《小说月报》、《散文选刊》、《散文诗》、《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等期刊,出版中短篇小说集《逼近幸福》、小小说集《永远的花朵》、闪小说合集《灯火》等。曾获第29届梁斌小说奖一等奖、第30届孙犁散文奖、第二届中国工业文学奖、第五届“海峡两岸新媒体原创文学奖、首届北岳文艺杯全国小小说奖、第三届扬辉小小说奖、首届新西兰世界华语微型小说大赛二等奖等。(0)
北京冷江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