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老泉分水塔在太原晋祠难老泉边潭中间,名为“张郎塔”,又称为“中流砥柱”。晋祠里面的难老泉长流不竭,泉水自地下约五米的岩石中涌出,清澈见底。潭中间建有一道十孔石堰,一座分水塔的小石塔,泉水在这里被三七分,三个孔的水向南流,七个孔的水向北流。
一个“三七分水”张郎塔的民间故事:
一直以来,晋水流域村民就利用晋祠泉水种植水稻,灌溉农田。很久以前,晋水流域南北两方的村民,为争用水权常常引起纠纷,天越旱,斗得越厉害,甚至发生械斗闹出人命。后来,官方出面调停,于难老泉边置一口烧沸的大油锅,锅内放铜钱10枚,约定那一方有人能从锅里捞出几枚铜钱,那一方就分得十分之几的水量,判定之后,永免争执。
这时北河上花塔村的一位张姓青年,人们称他为张郎,以舍己为人的精神,勇敢地跳进油锅,捞起7枚铜钱后壮烈牺牲。于是北渠的农民就永远得七分水量。北渠民众为纪念他,把他尸骨埋在“中流砥柱”下面。为了分水,在砥柱东面筑了一道石堤,在堤腰凿了十孔圆洞,南三北七。在东堤又筑了人字堰,作为南北两渠分水岭,以免出堤后水流混合。北水流进智泊渠,且一直由村里的张姓管理。
传说归传说,其实史料记载晋水后来固定的分水格局,是北宋的陈知白制造的。
北宋仁宗嘉祐五年,四川阆中人陈知白出任平晋县令,深为晋水不能被充分利用而惋惜,接着设法兴办水利,开挖水渠。他们深入调查,踏勘了地形,设计了科学的分水方案,从难老泉源头出水口处,砌石为塘,中横石堰,凿十孔,每孔方圆一尺,把水分为十份,合理分配,也就有了“三七分水”的故事。从此之后,晋祠的田地都得于灌溉,产量大丰收。老百姓都称颂他的功德,每年祭祀水神也设他禄位祭祀。
石塔一米多高,下为莲花座基座,塔身为八棱石柱,正面刻“砥柱”二字,其余各面有浮雕图案,上为仿木单檐尖顶,顶上是很大的宝珠刹。竖立于水中,为纪念张郎争得七分水源而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