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来了,正是旅游的旺季,小朋友们游性正浓,今年随着央视诗词大会的传播,悄然兴起了古诗词热,今天领着女儿来晋祠玩耍,听朋友介绍,唐朝大诗人李白居然也来过晋祠,
看来晋祠真是一个名传千古的好地方,当年,李白一连接到并州好友元参军寄来的3封书信,邀他到太原游览。晋阳名胜,当朝陪都,早已是诗人向往的地方。自打到了晋阳府,李白与元稹,酒逢知己千杯少,趁着酒兴二人同游晋祠李白诗兴大发,写下了晋祠名传千古的名篇: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鼓萧鸣,微波龙鳞莎草绿。
顺着晋祠景区的中轴线往里走,我一边欣赏那些直入云霄的千年古槐(隋、唐所植),一边寻找记忆中的晋祠,不觉间已到了“金人台”。这是一座砖石结构的方形平台,四周是砖砌低栏,东西有台阶可上下,台中央有明代所建的琉璃瓦的小阁楼,四角站立着雄壮威武的四个铁人,因铁属五金,故名金人。四大金人怒目圆睁,栩栩如生,经过一千多年的风雨剥蚀,仍明亮不锈,威仪不减。
穿过对越坊,就到了献殿。献殿四周无壁,好像一座玲珑的凉亭,据说这是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近代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在《晋汾古建筑考察记略》中有详细记载,并惊奇于其殿身上部的梁架结构。
早在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就有晋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的记载,不想我脚下的这座不起眼的跨水小桥竟然有年的历史。水塘中的游鱼历历可数,上边有十字形的桥,古人把圆形水塘称池,方形水池称沼,跨水的桥梁称为飞梁,这就是著名的“鱼沼飞梁”。这座看似普通的桥,几步就能跨越,竟是我国建筑史上现存的“孤本”。
主殿圣母殿是晋祠规模最大的建筑,这里游客也最多。此殿属宋代建筑,前廊柱上雕有四对木质盘龙,曰应龙、蟠龙、蛟龙、蛎龙,这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质雕龙;另有清代的大学士祁隽藻撰写的楹联:“悬瓮山高,碧玉一湾分晋水;剪桐泽远,慈云千古荫唐村。”殿内正面端坐着神情端庄,头戴凤冠,身着蟒袍的圣母。旁边42尊宋代侍女塑像,有的丰满,有的俊俏,有的清秀,有的圆润;年长的哀怨,年幼的天真,生动细腻,神态各异。
“宋代侍女”“古柏”“难老泉”被誉为“晋祠三绝”。古柏在圣母殿的左侧,为周代所植,距今有近年的历史。树身倾斜,树根外露,老干虬枝,形如卧龙,古人有诗赞曰:“磨砺石骨坚,阅历星霜换。”圣母殿的右侧是难老泉,其水源自悬瓮山断层,《山海经》中就有“悬瓮之山,晋水出焉”的记载。由于泉水清如碧玉,长流不息,北宋时有人截取《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为之命名。泉上有亭,亭下有井,水汩汩冒出。当年大诗人李白,载酒乘舟晋水之上,留下了“晋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写翠娥”等名句。难老泉的水从清潭两壁半腰间汉白玉龙口中喷涌而出,泻入潭中,看似白练飞展,听若琴筝合鸣,泉水晶莹澄澈,水草翠绿逼人。游客多在此拍照留念,四周还留下了不少前人的手迹:“泉出乎地,地久泉俱久;水生于天,天长水也长”“出海眼无冬无夏,泛波心有温有凉”。
从难老泉拾阶而上,我登上了悬瓮山。山并不高,长满了山枣树,青青的小枣很是诱人。站在山上望去,整个晋祠尽收眼底,绿树林间建筑或隐或现,参天古树下鲜花朵朵,这让我又回想起了一走进晋祠看到的那副楹联:“水秀山明,无墨无笔图画;鸟语花香,有声有色文章。”晋祠不仅仅是一幅好画、一篇妙文,它的真正魅力还在于千百年来集聚的那一股文气。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