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晋祠 >> 晋祠资源 >> 正文 >> 正文

新春走基层丨太原晋祠元宵飘香,老味道产业

来源:晋祠 时间:2023/1/28

“大米芯芯藕瓜瓜,元宵蛋蛋女娃娃。”在太原市晋源区广为流传的晋祠四宝之一“元宵蛋蛋”讲的就是晋祠桂花元宵。元宵节即将来临,2月8日,晋祠桂花元宵又迎来了热销期,多家晋祠元宵生产企业满负荷运转。

▲工人师傅们正在制作元宵

在太原市晋源区长巷村,韩福元的元宵磨坊内,3台3米多高的自动石碾机轰隆作响,一遍遍碾压着晾晒好的江米。磨米、炒馅、滚元宵,韩福元一家三代正忙得不亦乐乎。

“一泡、二淘、三晾、碾米、炒作、做馅、滚制……一颗地道的桂花元宵,要经过十几道工序。”作为晋祠桂花元宵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这些元宵在韩福元手中已翻滚了半个世纪。提及元宵的制作过程,他介绍道:“碾米用的自动石碾机,在提升碾米效率的同时,依然保留了古法制作,最大限度保留了晋祠大米的原汁原味。”

晋祠桂花元宵何以流传千年?炒制馅料是关键。传统晋祠桂花元宵的馅料需要将核桃、芝麻、花生翻炒去皮后,再把糖稀加热化开,加入白糖、冰糖、纯天然玫瑰花酱和桂花酱翻炒,炒制完成后放入模子压实擀平,晾晒切块。韩福元介绍,从炒到晾,考验的是师傅们的技术,火候不够馅料不香,炒得过了也不行,晾得太干一切就碎,晾得时间不够切不成型。

馅制好后,就可以滚元宵了。馅料少蘸水,放到盛有米粉的笸箩里滚,滚一道,过一道水,再滚一道,再过一道水,经过六蘸六滚方可确保元宵成品既瓷实而又软筋,无论煮或者炸,都软糯香甜、口感独特,不少老太原人要的就是这一口“老味道”。

▲韩福元正在元宵制作车间内碾米

凭借着50年元宵制作经验,到韩福元店里买元宵的人越来越多。同时,韩福元也把制作手艺传给了儿子,儿子再传给孙子,一家三代立志把这一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传承下去,把晋祠桂花元宵的品牌叫响。

在元宵加工车间,韩福元的儿子韩伟的手机铃声不断。“今年我们线上店铺已经开了两家,供货的线下超市增加到了30多家,而且还开通了线上渠道,元宵卖到了北京、深圳、广州、杭州、西安等地。目前,店里已经接到40万颗元宵预定,预计到元宵节可以产出万颗左右。”他介绍,“除了桂花、黑芝麻、五仁等传统馅料,针对老年人,我们还研制了一些无糖馅料。此外,我们正在和省内的沙棘汁大品牌产品合作,打算研制一种沙棘馅的元宵。沙棘富含VC,对人身体也有很大益处。”

别看一颗小元宵,却带动起了大产业。年,韩福元与晋源区制作桂花元宵的同仁协商成立了“太原市晋源区晋祠桂花元宵研究会”。韩福元的元宵工坊也为附近村民提供了更多工作岗位,增加了村民们的收入。在韩福元的带动下,越来越多当地群众加入到元宵制作中来,每逢节日,街上滚元宵的人一家挨着一家,买元宵的市民来来往往,很是热闹。元宵滚起来、产业火起来,规模化产业化的生产让这一传统文化不仅成为舌尖上的美味、历久弥新的记忆、永远的乡愁,也带人们走上了共同富裕的路子。

在晋祠镇索村东一座现代化标准化元宵加工厂房内,34岁的杜鹏程和工人们一起忙着滚元宵。淋水、添面、抛馅、滚制,工人们在电动滚筒前操作熟练,一气呵成。在制馅车间,刚从模型取出的馅料呈稻田型有序晾置于地板上,不锈钢架上也层层码放,蔚为壮观。配料加工车间内,新蒸制的糖稀透亮欲滴,烤制好的花生、核桃、芝麻碾碎后浓香阵阵,玫瑰酱、桂花酱的清香沁人心脾。

杜鹏程介绍,自己打小耳濡目染深受晋祠文化熏陶,从年开始,进行市场调查、遍访当地制作元宵的匠人,专心研制配料配方,装修车间、注册商标、成立公司,联系代卖点、客户……由于配方独特,真材实料,元宵个头大、分量足,当年年底,杜鹏程的元宵一经推出便受到太原市民青睐,好评如潮,每天销售近10万颗。为解决批量储存难题,杜鹏程随即新建了冷库车间,并定制塑料托盘包装解决元宵长途运输易碎的难题。近日,来自各地的商户络绎不绝,最高单日销售量达20万颗。

▲工人正在将元宵装袋装箱

从传统地方小吃到品牌特色产品,从家庭作坊生产到标准化流程制造,晋祠一颗小小的元宵,正在经历一场大大的产业升级。

来源:山西日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