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从古至今吸引着无数游人。常言说:“不到晋祠,枉到太原”,晋祠有何魅力?作家梁衡笔下的晋祠古建筑“三绝”,到底有何精妙之处?本期《跟着书本去旅行》,带你继续“太原访古”——晋祠探源。
4月19日起
由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央视制作的
《跟着书本去旅行》“太原访古”特辑
在央视科教频道
重磅开播
第四期晋祠探源(上)
建城多年的历史文化名城太原,历史悠久,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晋祠正是其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是祠庙祭祀建筑与自然山水完美结合的典范,是中国古代文化和人类建筑艺术宝库中一份弥足珍贵的遗产,可谓“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
《晋祠》原文:出太原西南行五十里,有一座山名悬瓮。山上原有巨石,如瓮倒悬。山脚有泉水涌出,就是有名的晋水。在这山下水旁,参天古木中林立着百余座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绿水碧波绕回廊而鸣奏,红墙黄瓦随树影而闪烁,悠久的历史文物与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一体,这就是古晋名胜晋祠。
在这山下水旁,就是有著名的晋祠。这里三百年以上的古建筑98座、精美塑像尊、碑刻块,堪称一座古代建筑博物馆。尤其是课文中提到的晋祠古建筑“三绝”:圣母殿、木雕盘龙和鱼沼飞梁,更是让人赞叹不已。
“护祠金人”为何被称为宋代的“不锈钢”
金人台,位于晋祠中轴线上。金人台的四角,各伫立一尊铁人,又称金人。
先秦时“金”主要指青铜,所以青铜器上铸造的文字,一般叫做金文,但实际上“金”后来也泛指金属。这四尊人像实际上主要是铁铸,但是历史上一直把它叫做金人。这四尊铁人主要功能是为了镇水。
历史上冶铁,炉的结构、用到的燃料和今天不太一样,当时的铁制品的含硫量总体上要低一些,综合导致了这近千年前的铸铁制品到依旧保存完好。可见,北宋时期我国的冶铁和铸造技术已经相当了得了。
晋祠“一绝”:鱼沼飞梁为何被称为古代的水上立交桥?
鱼沼飞梁位于圣母殿前,是我国现存古桥中唯一的一座十字形桥梁。古人以“圆形为池,方形为沼”,这座水池为方形,游鱼众多,故名“鱼沼”。“鱼沼上架桥,桥型如鸟,展翼若飞,故称“鱼沼飞梁”。
对于晋祠鱼沼飞梁,北魏学者郦道元在其《水经注》上有“枕山际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的记述。古往今来,桥梁多为“一字型”或栱形,唯有此桥连通沼之四岸,桥面结成“十字形”,所以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评价它道“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由此,它被誉为中国最早的十字形立交桥的雏形。
梁衡先生曾形容鱼沼飞梁:“桥面东西宽阔,南北翼如。桥边栏杆、望柱都形制奇特,人行桥上,随意左右,如泛舟水面,再加上鱼跃清波,荷红映日,真乐而忘归。”晋祠古建筑第一绝让人震撼。
晋祠“二绝”:圣母殿“绝”在何处?
圣母殿,是晋祠的主殿,晋祠内主要建筑,坐西向东,位于中轴线终端。是为奉祀姜子牙的女儿,周武王的妻子,周成王的母亲邑姜所建。
圣母殿中的宋代侍女彩塑像,各个表情生动丰富,每一个都活灵活现,侍女像身高大致都在1米6左右,近似于真人大小。梁衡在《晋祠》中这样描述她们:“人物形体丰满俊俏,面貌清秀圆润,眼神专注,衣纹流畅,匠心之巧,绝非一般。”冀老师告诉大家,这四十多尊彩塑中,有一尊最为特别。
冀老师讲解到这尊特殊的彩像,从两个侧面、两个视角去观察她的面部表情,一边反映的是比较快乐的心情,另一边又能够看得出她淡淡的忧伤。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曾经对她有过赞誉,说“一颦一笑似诉生平”。
远观圣母殿,书本旅行团的小伙伴们提出疑问,圣母殿中间有点往下塌,是不是时间太长了?太原市考古所冀瑞宝老师解答到,房檐是中国古建筑上非常漂亮的存在,《诗经》用“如鸟斯革,如翚斯飞”来形容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实际上屋顶要营造成像大鹏展翅一样,那种极具张力和动感的效果。如果把它做成是一条直线,实际上就失掉了很多灵动的气韵。所以,古人用了非常巧妙的办法,在保证了建筑稳固的同时,又极大地提高了它的美观性。房檐下边的这排柱子,最边上的柱子是最高的,越往中间走,柱子渐次降低。
晋祠“三绝”:木雕盘龙栩栩如生
圣母殿檐下的每一根木柱上面都有盘龙,这个龙同样也是用木头来雕刻的,是一组木雕的盘龙。这是目前我们在中国能见到的唯一的宋代木雕盘龙的实例。
冀老师为大家讲解到,石雕的盘龙比较多一点,所以这种木雕的盘龙是唯一实例。并且所有的这些龙,每一条神态各异,姿态都不一样,但是它们都统一表现出一种充满生机的、昂扬向上的一种气势。
木雕盘龙“距今虽近千年,仍鳞片层层,须髯根根,不能不叫人叹服木质之好与工艺之精。”同学们近距离观看盘龙,细细体会着梁衡笔下的晋祠之美。
《跟着书本去旅行》“太原访古”特辑,播出时间为4月19日-23日,4月26日-27日,每周一、四、五播出时间为18:54,每周二、三播出时间为19:33。
今天播出《晋祠探源(下)》
敬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