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丨崔雪芹
中国古代建筑典型构架形式与该研究所涉建筑遗存实例分布图。(丁爱军供图)
山西晋祠。(束金奇摄)
故宫博物院。(王琎摄)
日前,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符淙斌院士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葛全胜团队合作,着眼于历史气候变化对于古代先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影响以及古代先民对于历史气候变化的适应开展研究,发现由历史气候变化导致的降雪变化是造成在过去千年时间尺度上(唐至清)中国古代建筑屋顶坡度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研究成果于9月8日在线发表在《科学进展》杂志,并作为该期刊以及《科学》杂志首页予以推荐。
“该研究为气候变化与考古等历史领域的深度交叉提供了新的思路。”论文通讯作者之一、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丁爱军告诉《中国科学报》。
建筑是人类在一定自然与社会环境基础上创造的,用以居住和使用的空间,其最初的建造目的即是为了保护人们免受恶劣天气或其他环境条件的不利影响。因此,建筑对于气候变化,特别是与之相伴随的极端天气事件带来的深刻影响应是非常敏感的。
然而,古代先民们是否以及如何在建筑设计上作出调整、以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建筑功能需求变化至今仍不清楚,尤其对过去千年的时间尺度而言。
该研究基于中国古代建筑高度的气候敏感性(土木结构),以中国现存唐以来北方地区木构建筑遗存和中国千年气候重建成果为基础,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2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