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晋祠 >> 晋祠图片 >> 正文 >> 正文

归樵一诗一得451460

来源:晋祠 时间:2025/3/12

一首好诗有其“诗境”,“诗境”来自诗人“心境”。为诗者,自有其灵感、匠心、学识、历练、神韵;读一首好诗,须得“悟境”,即从“诗境”走入诗人“心境”。是对诗者之灵感、匠心、学识、历练、神韵的认知。读一诗,得其一,自足矣。

一诗一得

咏腊梅

杨逸明

隔院忽闻浓郁香,透窗方见淡黄妆。

一身清气风传递,不必枝桠尽出墙。

全诗由“香”字生发而来,因“忽闻浓郁香”,才有“透窗方见”“淡黄妆”的举动,继而转出“清气”凭“风传递”,“枝桠”“不必”“出墙”的主旨。结句化典无痕,与红杏作比,言腊梅清雅而不招摇,看似说梅,实则言人。(归樵)

残荷

杨逸明

寂寞迎斜日,苍凉立浅池。

叶枯枝挺拔,不改旧时姿。

“寂寞”、“斜日”、“苍凉”、“浅池”、“叶枯”皆言荷残,而第三句后三字“枝挺拔”顿然出人意表,“不改旧时姿”方见精神,先抑后扬。诗人不仅善于对外物的体察,更善于内心的发掘。(归樵)

南戴河中华荷园口占一绝题于所摄残荷照片上

杨逸明

瘦红迎日映寒塘,挺拔枝斜叶半黄。

我与秋荷相致意,但能坚守老何妨。

“我与秋荷相致意,但能坚守老何妨。”逆转出新。深入开掘内心世界,善于捕捉新鲜感受,才能在常见之景与自身性情中转出新趣。(归樵)

访瓦桥关遗址

杨逸明

一行人立雨潺潺,同向村翁指处看。

超市左边餐馆右,当年雄矗瓦桥关。

一行人在雨中同时看向村翁指处,勾起起读者好奇,然而村翁指处却是“超市左边餐馆右,”此情此景似乎并没有多少诗意。但结句“当年雄矗瓦桥关。”尤其“雄矗”二字,一下子激起读者的想像空间,诗句虽尽,余味未了,此乃从无到有的反转。(归樵)

车行黄河大堤上

杨逸明

车驰百里起尘烟,滚滚黄河浪接天。

我上大堤双眼湿,恍如攀在父亲肩。

结句“双通道”,既是写黄河的雄浑壮阔,又是即黄河之景生思父之情,将满腔的情感与灵魂浸于“恍如攀在父亲肩”一句中。(归樵)

对镜

熊东遨

碧绿晶莹水一湾,鉴人今古正衣冠。

莫因似是而非误,真像还宜反面看。

鉴人、鉴今、鉴古,宜从反面去看,一面似是而非。对镜叙事,间以理言,得诗之活法者也,的是高手。(归樵)

污水处理厂杂咏三首其一

熊东遨

不从时俗恋虚名,一片丹诚护众生。

涤得人间污垢尽,出山何逊在山清。

所谓杂咏,乃随事随咏,多理性思考成分。此诗即是。为护众生,不恋虚名,涤尽人间污垢,出山即便身污,又怎么会比在山里的身清更差呢。水也,人也。(归樵)

凌霄崖暮归

熊东遨

谁将暮彩画山容?浓是炊烟淡是风。

蓦见一弯新月上,水天双挂小银弓。

在“炊烟”与“风”浓淡相间的“暮彩画”中,蓦然见“一弯新月”如“小银弓”样,“双挂”于“水天”。白描手法,尽出幽微。(归樵)

彩云轩品茗与诸子同看西湖各有戏作四首其一

熊东遨

西湖为我献晴柔,我答西湖茗一瓯。

不向敬亭山下坐,与君相对亦风流。

从“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反转,李白与敬亭相看两不厌,而我与西湖相对两风流。古人今人皆可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与寄托,一得别趣。(归樵)

晋祠周柏二首其一卧柏

熊东遨

直把唐封作枕头,三千老气足横秋。

闲中看尽儿孙戏,朝废朝兴一笑休。

“唐封”、“三千老气”、“横秋”、“朝废朝兴”意足而尽见沧桑;“作枕头”、“儿孙戏”、“一笑休”诙谐又不失深刻。(归樵)

个人小传

少年曾牧牛于柳溪之畔,采薪于桃林之野;老来欲固守于幽怀心斋,回归于天然纯粹,便有归樵别名。喜读诗词,偶有一得;好乱涂鸦,聊补性情。

作者/归樵编辑/章雪芳审核/小楼听雨校对/冯晓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8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