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帝尧都城在冀州平阳
史籍提到古平阳地名者有多部。《水经注》:“汾水又南经平阳县故城东……应劭曰:县在平河之阳。尧舜并都之也……魏立平阳郡,治此矣。水侧有尧庙,庙前有碑……汾水南与平水合,水出平阳县西壶口山……”
唐《括地志》云:“帝尧之唐,即今晋州所理平阳故城是也,平阳河水一名晋水也。平阳故城在今晋州西南。今平阳东城是也。尧筑。”东汉郑玄《毛诗谱》曰:“叔虞子燮父以尧墟南有晋水,故曰晋侯。”
这些史籍记载,确定了古平阳的地理方位,就在古之冀州,两河之间河东之地。《竹书纪年》载:“元年丙子,帝即位居冀。”平阳古属冀州,自颛顼创制九州以来,平阳之地即属冀州。至禹平九州,至西周统称冀。
平阳地名的出现最早在春秋。《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载:“秋,晋韩宣子卒。魏献子为政。分祁氏之田为七县。分羊舌氏之田以为三县。司马弥牟为邬大夫,赵朝为平阳大夫……”称平阳者,因其地在平水之阳。《冀州图经》载:“平阳故城西南十五里有平水,即晋水也。”《太平寰宇记》:“平水即晋水。”
至汉初,高祖平灭魏王豹时,此地仍名平阳,属河东郡。三国时属魏,正始八年,分汾河以北十县为平阳郡,郡治在平阳县,又名平阳府。北魏太平真君六年,并入禽昌县,太和十一年仍复平阳县。其间曾有刘渊建都平阳之说。《读史方舆纪要》:“晋永嘉间,刘渊筑此城自蒲子徙都之,即平阳城也。今名金店(金殿)。”
查刘渊确曾于西晋末,于离石起兵,克河东,都平阳,称汉王。后刘曜灭汉称赵,也都平阳,前后共只十余年。似不可能筑城。在金店附近也未发现任何城址,可能只是屯兵。北魏建义元年(年)移白马城于此,名为晋州。随开皇元年,改为平河县。开皇三年又改为临汾县。此后一千年间,再未改名,宋设平阳府,元设平阳路,明清设平阳府,治所均在临汾。
二、平阳在哪里?平阳是晋阳吗?
但是,因为史书上还有“唐侯燮父改国号为晋,同时迁都”的记载。《竹书纪年》:“周康王九年,唐迁于晋,作宫而美,王使人责之。”《元和郡县志》载:“周初唐侯燮父,自唐徙都焉。以晋水阳,故号曰晋。”以致后世史籍,多处记载尧都在晋阳,周初叔虞封唐,其地在晋阳。晋国早期都城也在晋阳,对于燮父迁都,也认为是迁至晋阳。
《汉书地理志》中,还有“晋武公自晋阳徙曲沃,又自曲沃徙绛”的记载。北魏郦道元注《水经》又说:“晋水出晋阳县西悬瓮山。县,故唐国也。《春秋左传》称唐叔未生……封之于唐,县有晋水,后改名为晋。故子夏叙《诗》称此晋也,而谓之唐,俭而用礼,有尧之遗风也……有唐叔虞氏祠。”
至南宋朱熹为《诗唐风》作注,仍说“唐在太行恒山之西,太原太岳之野”。直至当今之世,仍有学者论证,认为帝尧之都不在平阳而在晋阳。叔虞始封之唐也在晋阳,春秋晋国早期都城也在晋阳。看来此事还需作进一步考证。
晋阳这地方,在春秋以前,属夷狄之地。西周末时宣王还说过:“蒲伐猃狁至于太原。”孔子著《春秋》,于《昭公元年》载:“晋荀吴帅师伐狄于太卤。”太卤指哪里?《广雅》曰:“太卤,太原也。”《谷梁传》云:“中国曰太原,夷狄曰大卤。”《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载:“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遂奔狄。从者赵衰……狄人伐唐咎如,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公子取季隗……”注曰:“咎如,狄族一支,隗姓,在今山西太原一带。”
这段史事,《史记》在《晋世家》、《赵世家》中都有同样记载。这一记载说明一个问题,在晋悼公元年(前年)和鲁昭公元年(),晋阳一带,尚为夷狄之国。晋之北部边境只达到霍太山以南。晋阳成为晋国疆土,是在此后数十年的事。“晋阳”地名的出现,是在周敬王二十二年,晋顷公之时(前年),晋卿赵鞅(赵简子)的家臣董安于、尹铎始建晋阳城邑,修筑宫室,成为赵家根据地。此时距叔虞封唐,已过了五百年。
叔虞怎能封到这夷狄之地呢?那么晋阳有晋祠,晋祠有唐叔虞祠,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是在什么时候呢?查“晋祠”的出现,又在晋阳之后数百年。《山海经北山经》载:“县雍之山……晋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汾水。”未提有晋祠,更未提有唐叔虞祠。北魏《水经注》载:“《山海经》:曰悬瓮之山,晋水出焉。今在县之西南。昔智伯之遏晋水以灌晋阳,其川上溯,后人踵其遗迹,蓄以为沼,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左右杂树交荫,希见曦景。至有淫朋密友,羁游宦子,莫不寻梁契集,用相娱慰,于晋川之中,最为胜处。”
此明写“晋祠”之形胜也。至北齐《地形志》始载:“晋水所在,东人汾,有晋王祠。”可见“晋祠”、“叔虞祠”是在北魏,北齐才开始出现,而且是先有山水之胜,后有祠宇之建。至隋,李渊镇太原,称唐王,大兴土木修造晋祠,达于全盛。太宗征高丽回军,曾故地重游,写下了《晋祠之铭并序》的名篇,刻石立碑,至今珍藏于晋祠之中。此事,顾炎武在清初顺治年间,已作过实地考查,并作出肯定结论:“按晋之始见《春秋》,其都在翼,北距晋阳七百余里。即后世迁都,也远不及。况霍山以北,自悼公以后始开县邑。而前此不见于《传》。”
今日之晋祠,主建筑为“圣母殿”,内供武王之妃邑姜圣象。两旁为十四仙女塑像。门前回廊有六根盘龙柱,系宋代雕刻,为国内仅存。院内有“周柏”,树令约有三千年。智伯渠也已有二千五百年历史。唐太宗《晋祠之铭并序》碑,开创了我国行书上碑之先例,是我国文物宝库中之珍品,唐叔虞祠为宋代重修。
三、晋阳非古唐国,也非叔虞始封之唐,尧都不在晋阳,而在平阳
从近年来的考古发掘,出土文物,可以得到佐证。近二十年间,在河东古唐国一带,共发掘了四处遗址,这就是陶寺遗址,翼城曲沃间天马曲村晋侯墓地,翼城县西北十公里,韦沟北寿城遗址,翼城东南七公里故城遗址。天马曲村晋侯墓地,于年开始调查发掘,年至年,进行了五次大规模挖掘,共发现大墓十九座。年又对一座被盗的西周大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从出土的青铜器铭文上看,是八位晋侯的名字。
查《史记晋世家》列出了自叔虞封唐,燮父改唐为晋、至西周末的晋文侯,其十一侯。依次为,唐叔虞、子燮为晋侯、子宁族为武侯,子服人为成侯,子福为厉侯,子宜臼为靖侯,子司徒为鳌侯,子籍为献侯、子费王为穆侯,弟殇叔自立,历四年,穆侯子仇立,是为文侯。发掘出的晋侯墓中,有八座的青铜器上有铭文,所对应的晋侯为:晋侯燮父,铭文为“叔乍旅鼎”;厉侯福铭文为“僰马”;靖侯宜臼,铭文为“喜父”;鳌侯司徒,铭文为“对”;献侯籍,铭文为“苏”;穆侯费王,铭文为“邦父”;殇叔,铭文为“叔矢”;文侯仇铭文为“断”。
在最后一次发掘中,还出土了一件方鼎,有长篇铭文,记载了周王举行祭祀的大典。铭文中看出系唐叔虞时物。这一考古发掘解决了千百年来关于晋国都城的疑难,晋国早期都城在翼,不在晋阳。叔虞封唐,也不在晋阳而在翼,同时也证明了《史记》所载晋侯世系,是完全可信的。
但是对晋阳的考古发掘,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从年以前就开始的对太原附近的考古发掘,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一直未发现西周和春秋时期的墓葬。直至年,在太原南郊的金胜村,才发掘出了晋国赵鞅(赵简子)的大墓。这进一步证明了,晋阳是在春秋末期,晋国赵简子执政时,才建立起来的。
四、尧都平阳,不在山西,而是在山东?
尧都不在晋阳,而在平阳,至此已经辩明。但是近年山东的学者又提出一项全新的论证。说尧都平阳,不在山西,而是在山东省。说鲁东有平阳,即尧都之平阳。其依据呢?
一是《左传哀公二十七年》载:“越王句践派后庸出使鲁国,哀公与后庸盟于平阳”。这个平阳指的是泰山之东平阳和高平的西平阳,北齐时二平阳分别并人兖州和邹县。
二是《竹书纪年》载:“惠成王十九年,齐田聆及宋人伐我东鄙,围平阳。”说这个平阳,也在鲁东。其实稍加思考,就不难发现此两段史籍根本不是说山东有尧都平阳。
第一段《左传》所载,“盟于平阳”属异地同名。不仅山东有平阳,河北唐县东北也有平阳镇,却不能认为这些平阳都是尧所都。
第二段为《竹书纪年》,乃魏国史书。所谓“伐我东鄙”,当然只能指的是魏之东鄙。而决非齐之东鄙。试想齐伐魏,围平阳,平阳怎能在齐境呢?那么《竹书纪年》所说的“围平阳”指哪里呢?指“邺”地。同样是《竹书纪年》又记载:“惠成王元年,邯郸师败平阳师于邺。”邺,在今河南安阳一带。
以上就是对帝尧都城平阳的考证与分析,有什么不同意见,可以留言评论,或直接与作者联系沟通。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7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