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晋祠 >> 晋祠图片 >> 正文 >> 正文

汝南地名故事之三董会村里有董永

来源:晋祠 时间:2023/4/15
治白癜风贵阳哪家医院好 http://pf.39.net/bdfyy/bdfal/171105/5817679.html

汝南县城西12华里有个董会村。相传村里有个叫董永的穷苦人,少年丧母,长大后父亲又亡,家徒四壁,不得已卖身葬父,孝道感天动地,连玉皇大帝的小女儿(七仙女)都自愿下凡与他结成夫妻。董永和七仙女的爱情神话故事,成为世人争相传诵的千古佳话。

董永七仙女的故事产生于汉代,据史料记载,董永确有其人。最早载于西汉刘向的《孝子传(图)》,此后三国曹植的《灵芝篇》和东晋干宝的《搜神记》都有记载。年6月,在汝南县城西三里店乡十里铺湖东村一村民家发现一碑,碑为青石质,下部稍残。碑上横书“仙女桥”,竖书“汉董永遇仙女口”(残部疑为“处”),现存放于汝南县文物管理所。

东晋史学家干宝在《搜神记》中《董永》篇写道:汉董永,千乘人。少偏孤,与父居,肆力田亩,鹿车载自随。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主人知其贤,与钱一万,遣之。永行三年丧毕。欲还主人,供其奴职。道逢一妇人曰:“愿为子妻。”遂与之俱。主人谓永曰:“以钱与君矣。”永曰:“蒙君之惠,父丧收藏。永虽小人,必欲服勤致力,以报厚德。”主曰:“妇人何能?”永曰:“能织。”主曰:“必尔者,但令妇为我织百匹。”于是永妻为主人家织,十日而毕。女出门,谓永曰:“我,天之织女也。缘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偿债耳。”语毕,凌空而去,不知所在。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汉朝董永是千乘人(春秋战国时,诸侯国小的称“千乘”,大的称“万乘”)。董永早年死了母亲,与父亲居住在一起。父亲耕种田地,董永推着小车跟着父亲干活。后来父亲也死了,无钱埋葬,董永只得卖身为奴,换钱为父亲办了丧事。主人知道董永德行好,给了他一万文钱,让他回家。董永在家里守完三年丧,打算到主人家做奴仆来还债。在去主人家的路上,碰到一个女子,对他说:“我愿意做你的妻子。”(董永)就同她一起到主人家。主人对董永说:“我把钱送给你了(意思是说不用还了)。”董永回答说:“承蒙您的恩惠,父亲的尸体得到收殓安葬。董永尽管是平民百姓,也一定要尽力地承担劳务,来报答您的大恩大德。”主人说:“你的妻子能做什么?”董永说:“会织布。”主人说:“如果这样的话,就让你的妻子帮我织一百匹细绢吧。”于是董永妻子为主人家织绢,十天后织完了。织女走出织布间的门,告诉董永说:“我是天上的织女.因为你非常孝顺,天帝就派我下凡,帮你偿债,说完凌空飞走了,不知去了哪儿。

两千年岁月沧桑,潮起潮落的是朝代,日益丰富的却是董永和七仙女的传说。后代人口口相传,又把织女传成了七仙女,近年来的上演的电影《天仙配》,董永和七仙女更是人人皆知。随处都可以听到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还》。董会村附近的仙女桥、董永遇仙亭、以及众多国槐树。都在向外界传递一个讯息——这儿就是董永故里。

年汝南西5公里外修建了一座亚洲最大的以防洪为主,结合灌溉、发电、养殖、旅游等多项目综合利用的大型工程——宿鸭湖。宿鸭湖有“人造洞庭”之美誉,它汇集了练江河、臻头河、洪河、汝河等17条大小河流,彻底解决了汝南及下游广大地区受洪水肆虐的苦难。为了宿鸭湖,董会庄村民和仙女桥还有众多国槐树都迁移到宿鸭湖周围,可分布在湖东湖西的前董会村、后董会村、大董庄、小董庄,还有别桥、大石庄、中石庄、小石庄等村民们,无论打工去了哪里,都会骄傲地向外人讲述董永和七仙女的传奇故事。流传最广的还有七仙女和她的六个姐姐一起为乡亲们修桥的事。大意是:七个仙女趁夜深人静,到西山借来石头。石头怎么运呢?七个仙女就把石头变成了羊。赶着羊从西山迤逦回来,由于天黑一只羊蹩了腿,走不动了。这座桥就叫“别桥”。修好的桥叫仙女桥。由于天快亮了,仙女们急急地走,还在刚修好的桥上留下了脚印。那只落在“别桥”的羊,鸡一叫就变成了一个特大号的石,留在那里上千年,它所在的村庄也因大石磙出了名,叫大石磙庄。

据《重修汝宁府志》记载:“董永,千乘人也。少失母,汉末奉父逃兵,寓居汝南。”寓居的意思就是不是本地人在这里居住。没想到董永和他的同姓人在这里一住就是两千年。由此可见汝南的确是块风水宝地。这里为什么有那么多国槐树呢?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百姓四处流散,董姓也随之迁徙到全国各地,汝南就是其中的一支。国槐同时也是古代迁民怀祖的寄托,是吉祥和祥瑞的象征。国槐不同于来自北美的洋槐(刺槐),洋槐也开一串串白色的花,但寿命比国槐短。据说山西晋祠的一棵唐朝时期的国槐,如今活了一千多年。

董会村里真有董永,卖身葬父也让人动容。至于七仙女有没有,董家人心里最清楚。七仙女都为董郎动了凡心,世间女子肯定也会为董郎怦然心动。“孝”是千百年来一个不变的主题,这个神话爱情故事之所以深入人心,也在潜移默化地教育人们守望孝道,追求幸福美满的生活。守望孝道,其实也是守望我们内心的那份善良,守望我们对子孙后代的那份期待,守望我们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李雪阳年7月12日星期日)

作者简介:李雪阳,男,河南省汝南县人,中共党员,生于年,年写《浅谈奉献与索取》一文,被列为苏鲁豫皖四省高考学习范文。之后辍笔,年再次提笔,现有多篇拙文散见于省市县报刊杂志及各自媒体平台。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