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习行程
6.18
上午8:10坐车出发
上午9:00到达太原博物馆
中午13:45在万象城正门口集合
中午14:15在王伟君先生的带领和讲解下了解了一些万象城的建筑设计思想和一些特别的设计方面
下午16:10在王先生的带领下参观美术馆
6.19
上午7:30坐车出发
上午8:30到达晋祠(在其专业介绍员的带领及引导下了解并观察晋祠,随后自行以组行动查看古建筑)
6.20
上午8:15坐车出发
上午9:00到达古县城(在当初参与古县城建设的专业人员的讲解下,了解古县城)
二、
实训目的
为了加强我们对建筑工程的理解,学校在大一学期末安排我们进行了外出实习。通过参观实际建筑,进一步提高我们对建筑文化、建筑知识以及建筑施工、建筑材料的认识,巩固和扩大所学理论知识,提高学习积极性。通过参观典型建筑,使我们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感性认识,不仅仅通过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来掌握建筑文化,更是通过实地自我感受建筑的魅力,让我们对建筑学该专业有一个系统的全面的了解,增强我们学习本专业的兴趣。参观建筑物外观及内部,了解各层平面布局及房间布置,观察建筑外观特点;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该建筑平面布局、空间造型和立面处理方法;通过实习,了解建筑工程施工工艺,熟悉房屋构造,了解建筑材料的特性及应用,分析建筑的防火与安全疏散设计是否符合要求;通过这次认识实习,加深对建筑单体、建筑群体空间,城市街区风貌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参观,运用所学知识品评建筑的优缺点,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和欣赏水平,为下面的课程设计打下基础。
三、实习内容
1.长风商业区
地理位置:
太原长风文化商务区位于汾河西岸长风西大街南侧,是年4月份在太原召开的中博会的主会场。长风文化商务区主要场馆有山西大剧院、太原博物馆、太原美术馆、山西省图书馆等。
地形特点:
长风文化商务区总体地形呈左倾的“凸”字型,沿汾河西岸展开,南北长2.8公里,东西宽1.5公里,总占地面积3.06平方公里。长风文化商务区的整体设计由法国夏邦杰设计事务所完成,各个单体建筑由国内外著名设计大师完成。
万象城
采光问题
自然光塑造了建筑的白昼形象,灯光设计则将建筑物的立面造型、材料质感和装饰细节有效地转化为光影视觉,设计坚持为了“人”而设计。。在延续建筑自身的几何线性与立体感的基础上,结合轮廓照明与内透光照明,强化灯光与建筑、空间、人产生的互动联结,更印证了灯光设计兼顾功能性、经济性和艺术性的精湛设计,提供独具一格的光影艺术之美。
主入口雨篷是整个建筑造型的点睛之一,设计师以来源于自然的灵感,在雨篷、主入口装饰性立面的每个菱形结构上暗藏LED线型投光灯,诠释几何序列的美学关联,结合空间的内透光源,升华了建筑的结构造型轮廓感,传递出空间自内而外的美感、格调和温度。中空挑高空间纵深向对应的是透明的玻璃采光顶,引入自然光与内部灯光的互动。购物区域天花造型层叠有致,区别于明亮的商铺室内灯光立意,点状射灯将光源投射于天花的立体棋盘格造型之上,打造出了天花上光影交叠的灵动,不规则光影加重了几何体块交叠带给人的视觉吸引,丰富层次的同时更添意趣。
设计师在玻璃栏杆底部运用间接照明手法,打造光与材质的平衡交汇。顶层购物区域的内装大面积采用温度质感的原木格栅,肌理丰富,层次鲜明,更在色调、材质上与地面形成强烈对比。
主要探索问题
1.商场两个大门前的疏散广场设置。万象城安排在道路的交叉口,这种情况下,为了避免主体建筑出入口与转角处人流的干扰,常将建筑后退形成一段比较开阔的场所也就是所说的商场两个大门前的疏散广场的设置,这样处理有利于干道转角处车辆转弯的视线要求,同时也有利于道路交叉口的空间处理。太原万象城建筑属于商业性的建筑物,其人流活动具有持续不断的特点,因而场所的布局可能较为紧凑,万象城两个大门前的疏散广场满足了不同人流的交通流线,不会造成交通堵塞的问题。
2.商场与商务区链接。以万象城为中心,左侧为办公楼群体,右侧为居住楼群,与万象城两两呼应的是大剧院。长风文化商务区的核心区——文化岛平台,它的总占地面积是16万平方米,分为上下两层,设计有双层交通系统和绿化系统。该设计即引导了人流方向,地下停车场的设立,以节约场所用地。在这里设计师用了一个“岛”的创意,把汾河水引入基地形成汾溪,然后把平台整体抬升,形成了一个岛。从这里出发向西北、正西和西南三个方向发散出三条轴线,形成五个风格各异的功能区,分别是北部会展区,中部文化艺术博览区、行政会议中心区,南部商务办公区和西部行政办公区,五个功能区相互关联、相互照应,体现出系统功能的优化和放大。
3.商场配楼的多层停车场设置。与其他大型购物商场中心不同,万象城在购物层规划三层及夹层停车场,顾客停车即可马上进入商业区,无需等候电梯。大大提高了停车效率,解决停车困难的问题。
4.商场内部分为主街与附街,是否设有防火卷帘。设有防火卷帘(防火卷帘门是现代高层建筑中不可缺少的防火设施,防火门除具备普通门的作用外,具有防火、隔烟、抑制火灾蔓延、保护人员疏散的特殊功能,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大型商场等人员密集的场合);防火门磁吸(使用方便性,推门自动定位,失电助推防火门自动关闭);有火既断电温度感应器,感受温度升高点并喷射水浇灭火源,商铺一侧会有开敞的窗(通风且采光好);水炮(用来扑灭火,目的主要在于对供水系统和执行系统进行控制,可灵活性的实现自动以及现场的消防中心);开洞率打到百分之30-50,屋顶与地面的疏散指示(引导人流);风机,外墙带电,排烟天窗(立面上采用大面积开窗,满足了采光的需求。同时两侧与上部的部分窗口可以电动打开,满足了通风的同时还是个排烟窗,发生火灾时可迅速排烟),玻璃不透明处理,双层,地步架空,有空隙,方便水流通过,风筒,百叶顺着外部框架等。
]5.商场冰城设计。万象滑冰场是山西省内首家奥林匹克标准的商业真冰场,冰面积㎡,位于商场四楼,冰面区域无柱,且沉降mm。可承办花样滑冰、冰球、冰舞表演等正规冰上赛事。太原万象城冰场天花主要由个铝挂片和块双曲铝板构成,天花穹顶的设计。高度整体抬高,使使用者视线空旷,采光效果好。据冰场的使用要求,冰面温度控制在-2。3~-2。5℃之间,维持冰面温度不变。
太原市博物馆
1、造型艺术:
博物馆建筑方案由承担过北京国家大剧院设计的法国安德鲁设计事务所设计,在我们看来外形就像泡面桶,但在王伟君先生的解释下了解到它的灵感来源于中国红灯笼,主要建筑为5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连通的椭圆倒锥体块连接组合而成,以中国红和古铜色为建筑外墙主色调。成钝角线状排列的五个椭圆锥体,锥顶扎根于地下,锥体向上拔地而起,并舒展开来,不由让人联想到这一方土地自古拥有的神奇、博大的力量。太原博物馆1号、2号锥体为古铜色,3号、4号、5号锥体为中国红。通过色彩和材质的不同强调其艺术效果,丰富的折线变化、有韵律的重复,使建筑从不同角度、不同距离,在不同气候和光线下呈现出变幻莫测的神秘魅力。
2、流线问题:
太原博物馆每一层流线大体相同,以中间大厅为主成轴对称式的流线状况,人流疏散整齐规范,人流交通流线互不干扰,串联的空间组合形式,这种布局形式具有流线紧凑,方向单一,简洁明确,观众流程不重复,不逆行,不交叉等优点,但是这种布局形式也存在着一定的缺点,如活动路线不够灵活。
3、展厅设计:
一层临时展厅的设计重点在于展厅设备能够按陈展主题的需要调整,展厅内空间可随意分隔,展墙按顶部轨道纵横调动拆装。展台、展柜及展柜内的挂镜线按模数设计,可任意组合。展厅的采光照明设计了人工光和自然光“光泄露”装置,充分考虑了节能,所有设备设施利用率高,经济安全。一楼大型公共厕所既提供基础设施,又满足特殊人群的需要,母婴室等,每一层都设置防火通道。在展物的布局中,墙体之间形成的通道给人以进深感,引导性,建筑空间导向处理,有时运用了光线明暗的特点,增加方向的空间感。
4、采光问题:
在光照的设计中,有意识的把周围观赏用的圆廓压暗,而将居于中央的陈列场所设计成顶部采光的玻璃厅,明亮的光线吸引了观众的视线起到聚焦观赏的作用。观众每参观一个展示厅均需要经过中央大厅空间再到另一展室,这在视觉上经历着室内外的空间对比和明暗对比,中间空间大厅采用玻璃窗达到了采光的要求,从而在观赏过程中,结合展品内容以及配合室外的陈列布局,可以激发人们的联想,增加游人的兴趣。采用到了常用的韵律手法,例如:连续的韵律,渐变的韵律,起伏的韵律,交错的韵律。
4、交通联系区域:
设有单跑楼梯(既解决了人流疏散的问题,也增强公共建筑大厅的艺术气氛,与门厅空间的艺术处理相结合,
丰富室内空间的流畅感,节奏感与导向感,具有方向单一和贯通空间的特点),自动扶梯(具备连续不断承载人流的自动扶梯,组织人流疏散问题,布置成上下行并列的),以及两部电梯(在公共建筑中,基于防火疏散的需要,至少需设置两部楼梯,负担一致的人流)
山西大剧院
山西大剧院由设计过上海大剧院的法国夏邦杰事务所担纲设计。整体设计简明洗练,富有强烈雕塑感,以厚重有力的建筑形象,表达了山西省人民纯朴、豪迈的人文气质和地域特征。同时,其大气磅礴的建筑造型,宏大的门式空间,使这一主体建筑山西之门的设计构思得以完美体现,并以通透贯穿的方式延续了城市轴线,成为统领文化岛建筑群的城市地标。山西大剧院位于长风商务区文化岛东西中轴,是统领全岛建筑风格的城市地标。主要包括座主剧场、座音乐厅和座小剧场及排练厅、琴房、演播室、展台休息厅、化妆间道具服装间等主要功能用房。山西大剧院各种演艺功能齐全,可以满足大型歌剧、舞剧(包括芭蕾舞)、戏剧、大型魔术、杂技、大型综艺演出、大型交响乐、民族乐、室内乐演出需要。
太原美术馆
太原美术馆由国际建筑大师、美国哈佛大学建筑学院院长科恩教授设计,其灵感来源于极富山西特色的晋中梯田地貌,体现的是现代技术条件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太原美术馆极具现代动感、蕴含丰富艺术想象力的造型在世界上尚无先例,属于全球唯一,已被列入国际知名院校的建筑学教材。其中,地下一层,地上四层。外面颜色(沉积岩),无具体标高,下面是送风口上面为排风口。
空间组合方式:
采用放射兼串联的空间组合方式,陈列空间围绕交通枢纽布置,观众既可从枢纽空间通往各个陈列厅,又可沿着走道或过厅直接穿行至各个陈列厅。使用上显示极大的灵活性,具有空间组合紧凑,适应性强,兼备串联,放射与通道相联系的优点,体现空间组合的生动性与灵活性。
造型设计:
与人们常见的传统建筑外立面四四方方、平平整整不同,太原美术馆的整体外形属于极度的不规则,整个建筑物表面面积共2.2万平方米,却分为个大小、角度完全不同的立面。外立面上挂装的3.6万块石材,其大小、规格也完全不同。太原美术馆南侧的“悬挑”,其跨度达到了22米,这也是国际建筑中的首创。
功能分区
馆内除设计了各种规格的展厅外,还设有中央大厅、多功能学术报告厅、会议室、接待厅、艺术超市、培训教室、装裱室、修复室、艺术家沙龙、儿童美术天地、餐厅、休闲咖啡厅等多种具有社会服务功能及休闲娱乐功能的配套设施。
2.晋祠
1、晋祠布局:
晋祠布局的形成受到儒释道的影响,南北朝以后,佛教的庙宇开始拥入晋祠,道教的殿堂也依祠而建,并在明清两代达到高峰,形成儒释道共处一祠的格局。群体布局:一般的祠庙数量众多,多为小龛和单独小筑,利用环境根据不同的条件因地制宜、灵活布局,遍布于乡村之间,大型的祠庙空间布局常用主次分明,中轴对称;纵深发展,线形布置;曲径通幽,欲扬先抑;繁而不乱,气势恢宏;向心布局,横向排列等形式,而晋柯的布局则兼而有之,集众所长与一身,形成了一个更为丰富合理的空间。
1).因势而筑,与环境融为一体
建于风景区的建筑群,一般都能结合自然环境,巧妙地进行建筑布局,其实际范围往往不限于建筑本身,还包括着寺观周围它所控制的自然环境。而且完全融汇于自然的山水之中,是一种自然风景式的园林。它们有的位子风景区之中,成为风景名胜园林中一个重要的组成内容,大多数的纪念祠庙都选择在背山临水的环境中,视域开阔,利于烘托纪念性建筑庄重肃穆的气氛。处于山地环境,更多的是考虑与山地环境相结合,随高就低,分级而建,不拘一格。晋祠虽说建在山脚下,但晋祠的一些建筑还是以山为背景,结合地势,就是这种布局方式的生动写照。佛教所追求的超尘脱俗、恬静无为的主旨,道家所追求的清静无欲、修养内丹的境界,都喜欢深入名山,选择清幽恬静、地势险绝的地方建筑寺庙与道观。
2)、突出重点,以殿堂为中心向纵、横生长晋祠的布局充分体现了它的建造发展历程,圣母殿:檐歇山顶,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最著名的北宋时期建筑之一。进深两间的前廊也是现存古建筑的孤例,面阔七间进深六间;殿前檐柱上八条宋代木雕盘龙,是唐宋古建筑中仅存的实例;采用三个特色:柱侧脚(大殿檐柱的柱子均向内倾,形成侧角),柱升起(每个柱子间升高六公分),减柱。
2、晋祠建筑特色:
1)直到明朝水镜台(水镜台集楼,台,殿四种建筑风格于一体,后台上部重檐歇山顶为楼的形式,下部为殿的形式;前台上部单檐卷棚顶为阁楼形式,下部为戏台。戏台周围有疏朗的走廊,造型雄奇,雕刻彩绘精细)、
2)会仙桥(长约6米,宽约4米,中间高凸如弓,东西各有数阶石级)、金人台、对越坊、钟鼓楼(对越坊两侧分峙钟鼓楼,如坊之两翼,两楼形制边长约7米的方形石砌基址,高约3米,设有台阶可上下,台基上有12根廊柱,柱间置木栏,楼顶为重檐十字歇山顶,上饰彩色琉璃瓦)。
3)献殿至鱼沼飞梁和圣母殿为轴心的建筑群已经建成,同时,祠内道教民间宗教建筑也发展起来占据了主轴线的南北两侧,直到清朝乾隆时期,晋祠最南端佛教建筑奉圣寺一组建筑也被纳入晋祠。至此晋祠的布局确定了。离圣母殿最近的是鱼沼飞梁,是一座举世无双的十字形桥,沼内立三十四根小八角形石柱,柱顶架斗拱和枕梁,承托着十字形桥面,就是飞梁。殿前汇泉成方形鱼沼,上架十字形平面的桥梁起殿前平台作用。据历史考证鱼沼飞梁与圣母殿是同时建成的,可见当时圣母殿的规模非常宏大。
古建筑屋顶
1、屋顶类型:
我国古建筑屋顶样式丰富,变化多端,但总离不开几种基本的样式,我们把这几种基本的顶叫做“基本顶”,包括:硬山式、悬山式、歇山式、卷棚式、攒尖式、庑殿式等;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我叫他们“特殊顶”,常见的有:十字脊屋顶、盔顶、盝顶、万字顶、扇面顶等;其实我们看见的大部分顶是由基本顶或特殊顶派生过来的,我们叫它们“派生顶”其基本的派生方法就是不同的顶的进行不同的组合。
2、等级划分:
古建筑屋顶除功能性外,还是等级的象征。:第一位:重檐庑殿顶。重要的佛殿、皇宫的主殿,象征尊贵。第二位:重檐歇山顶。常见于宫殿、园林、坛庙式建筑。第三位:单檐庑殿顶。重要的建筑。第四位:单檐歇山顶。重要的建筑。第五位:悬山顶。民居、神橱、神库。第六位:硬山顶。民居。第七位:卷棚顶。民间建筑。无等级:攒尖顶。亭台楼阁。
3、晋祠屋顶采用:
晋祠内主要采用:
1)歇山顶又称九脊顶,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前后两坡为正坡,左右两坡为半坡,半坡以上的三角形区域为山花。重檐歇山顶等级仅次于重檐庑殿顶,多用于规格很高的殿堂中,如故宫的保和殿、太和门、天安门、钟楼、鼓楼等。一般的歇山顶应用非常广泛,但凡宫中其他诸建筑,以及祠庙坛社、寺观衙署等官家、公众殿堂等都袭用歇山屋顶。
2)重檐歇山顶:“歇山”是清式叫法,在清代之前它又有“曹殿”、“汉殿”,“厦两头造”等不同名称。歇山式屋顶在具体形式上又有最疾奔形式的单檐歇山顶,以及变化形式的二层、三层或多层屋顶的重檐歇山顶,还有最上面的屋顶可以不设正脊而形成卷棚式的卷棚歇山顶等多种形式。
3.古县城
太原古县城位于太原市西南部的晋源区,城内历史建筑遗存众多,十字街格局清晰,街巷肌理完善,沿袭了晋阳古城“城池凤翔余”的古老建筑格局,犹如一只头北尾南的凤凰,因此自古就有着“凤凰城”的美誉,是年晋阳古城文脉的延续。
1、建筑布局:
古县城内,县衙、察院、道台府、鼓楼、关帝庙、玉皇庙、城隍庙、财神庙、神召会等明清建筑景观鳞次栉比,还原了几百年前的旧时风貌,形成了一处极具北方特色的明清风格古建筑群。古朴庄严的庙宇楼台与焕然重生的勾栏画栋,位于古城十字街东街的县衙,“坐北朝南、左文右武、前朝后寝、狱房居南”的传统礼制思想,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众多遗迹星罗棋布,建筑布局精巧独特。从整体区位上来看,太原古县城东北方向与几公里之外的晋阳湖遥遥相望,西南方向则距蜚声中外的风景名胜区晋祠仅数里之远。而在西边,天龙山、太山、蒙山景区三点一线,恰好与太原古县城一道,形成了一个绝佳的旅游“金三角”,为前来此处游览的国内外游客提供便利的交通环境和良好的旅游体验。
2、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现存的古太原县城是坐落在晋阳古城遗址上的一座明代早期县城。它传承了多年晋阳古城文脉,是晋阳古城的延续。处处体现着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和合交融,保持了我国汉唐文化与传统的地域民俗文化,是一座依山傍水、设施完备的城池。
3、建筑材料方面:
木材在我国古代建筑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作为重要的支撑结构材料,木结构框架承担了房屋承重的作用,这在传统建筑遗产中可见一斑。木结构的缺点是承重能力不强,但是具有很好的韧性,因此作为传统建筑结构中的软性连接。
4、建筑群体方面:
我国传统建筑群体由院排列而成,可以纵向形成多进院落。多进院落还可以继续横向组成多列,以此扩大群体规模。传统建筑在视觉上丰富多变,层层递进。建筑群体在布局上讲究点、线、面的合理分布。传统建筑群体讲究秩序,而且富有变化,要求不同的建筑要有不同的层次、深度和广度。古代建筑群体主要建筑物布置在中轴线上,次要建筑物布置在主要建筑物前前面的两侧,形成东西对称,组成一个方形或长方形院落,这就是庭院布局。在主庭院的中轴线前后,布置若干个庭院,构成深度很大而又有变化的空间,根据院落的多少,分为二进院、三进院,多进院等。但纵向庭院过多时会造成横向交通不便,因而纵向庭院过多时要设道路、小广场,将纵向庭院划分为两组或两组以上。因地制宜进行布局,不要求整齐划一、左右对称,这种布局是对不同自然环境适应的结果。利用环境,创造环境,改造环境,把建筑与周围的空间环境设计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四.实训心得
从年6月18日至6月21日,虽然仅仅为期三天的实地实训,但是我所得到的收获是无限的。一方面学习到了许多以前没了解过的的专业知识,例如水炮、门吸等;另一方面还提高了我对自己专业的认识,提高了我的综合素质。首先,它锻炼了我,提高了独立思考问题、自我动手操作的能力,在团队工作的过程中,不仅温习学习过的旧知识,而且一起探索、求知涉及到的新方面知识,培养我们的团队精神。从太原的长风商业区,现代化的建筑物到晋祠以及古县城,古代建筑物的转变,让我们看到了现代化的建筑风格与古建筑的建筑风格的差异与特色,从设计理念,造型设计,建筑材料等方面形成鲜明的对照让我们看到了建筑史的伟大进程。
这次实训有专业人士的专业讲解,使我们的理论知识加以夯实,这次实训,是我们在这一专业探索的入门第一步,对专业的了解不再局限于画图。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