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篇开始,论述晋祠博物馆位置在宋代的建设。
1、公元年,赵光义平北汉,迁人民,焚毁晋阳城。晋阳城内外“仙佛所庐百余所,争教一炬成焦土”,凿龙山,拔龙角“系舟山头龙角秃,白塔一摧城覆没。”(元好问《过晋阳故城书事》)。位于明仙峪内晋水源头的晋阳人祭祖重地晋祠(包括唐叔虞祠在内的众多晋阳大姓祖祠)未能幸免,于此时遭到废毁。但赵光义同时下令易地新建晋祠“宜命有司,裨新大之”,新建的晋祠不仅有殿宇还有院落~“构此祠庭”,建好之后把原唐叔虞塑像移到新祠堂中安置庇护~“攸徙是庇”(赵光义《新修晋祠铭并序》赵昌言代笔)。
新建晋祠所选的地方,在唐义兴寺北部,今博物馆内朝阳洞位置。
晋祠朝阳洞建筑群老照片
新唐叔虞祠建在陡峭山坡的高台上,梯田状分层建造,这种格局完全仿照古唐叔虞祠(现存古唐叔虞祠遗址即三层建筑,梯田状排列在明仙峪中古悬瓮山山阴的一个小山包上);新祠以窑洞为建筑主体,辅以砖木楼阁,顶层覆瓦,形成“上栋下宇”(《新修晋祠铭》)结构,这种建筑结构依然仿照古晋祠(现存古晋祠遗址即石砌窑洞,窑洞上的楼阁已经坍塌不存)。
古晋祠主体建筑遗址,整体坐东朝西。
新唐叔虞祠坐西北朝东南,背靠涌翠崖,台阶下临古晋水南河河道,建新晋祠时河道筑坝蓄水,形成个小池沼,“前临曲沼,后拥危峰”(《新修晋祠铭》),依然仿照古晋祠格局。
新旧晋祠格局最大的变化,是整体朝向。古祠整体坐东朝西,西面、南面都有山体阻挡,选址及建筑有意避阳光(因其初建时是墓祠,一切按墓祠选址建筑);新祠整体面东南,其朝向正遥对北宋首都开封,“大明在东,光乎乾道,无幽与远,罔不临照”(《新修晋祠铭》),体现了北宋政权统一国家的政治色彩。
这次新建晋祠工程,除了把古晋祠的唐叔虞像移到新祠,还移栽了数株古柏(至少包括朝阳洞台阶下两棵及七星柏),并且把在晋阳城里乾阳门大街上的李世民《晋祠铭并序》碑移到新祠内。年,新晋祠竣工,赵光义仿照李世民做铭,奈何没有“文皇”的文采,令赵昌言捉刀作《新修晋祠铭并序》并刻碑,立在新祠内(今东岳祠“献殿”即是赵光义碑亭)。
此时新晋祠四至:南至今难老艺苑、三圣祠、同乐亭一线,北至博物馆北门,西至朝阳洞上涌翠崖山半,东至大约在东岳庙东古官道。基本就是解放前晋祠庙的范围。在祠内,除了朝阳洞上祠堂主体建筑,还有均福堂(分配祭品处),宝墨堂(赵光义御笔及达官贵人文人墨客题留处),圜丘(祭天之所),东岳祠(祭地之所),整体围以廊墙~“长廊周布”;形成祠堂院落~“构此祠庭”(《新修晋祠铭》)。古晋水南河河道南北穿祠院而过,并在院内筑坝蓄水成沼(这个沼依然同明仙峪中沼一样,利用河道自然地形筑坝蓄水)。
以上是宋初晋祠博物馆(唐义兴寺)北部建设情况,主要观点的已经在前系列文章里详细论述,本文不再展开。
2、唐龙兴寺南部,依然保留佛寺,被赵光义改名为“平晋寺西院”(平晋寺东院在古寨村东,明代时被汾水所没),宋仁宗时又改名“崇圣寺西院”并且建“统平殿”安奉赵光义御容像,旋即统平殿遭火焚,仁宗欲原址重建,被谏官阻止。
唐龙兴寺是赵光义毁晋阳城后保留的唯一一个旧寺,北部建了新晋祠,南部作为他平北汉时行宫所在,仁宗时置统平殿,把赵光义御容像安置在这里,其时成为宋代官员来太原的打卡朝圣地。
宋代晋祠博物馆位置情况:红框范围赵光义新建晋祠;黄框范围平晋寺西院,其中绿框范围是杨广“穿池起三山”所建的《隋图经》记载的“晋泽…周回四十一畝”、元代重修晋祠碑记载的“大泊”;粗黑线示意从明仙峪口分流的古晋水南河河道。
老照片拍摄立足点:今博物馆北部库房区,玉皇阁背后西侧山坡上,向东南俯视。红线标出区域有一条明显的深沟,正是古晋水南河河道遗迹。
仁宗时,还重建了毁于地震的隋仁寿舍利塔,原木塔结构改成砖塔,并涂以白垩,成为宋金时晋阳故城的地标。这个塔被多次误认为是晋阳惠(净)明寺舍利塔,包括宋代吕惠卿,清代傅山都认为这个塔是晋阳惠(净)明寺塔,作铭刻碑留在今奉圣寺。
3、公元年,太原地震,朝阳洞北部发生山体滑坡,新晋祠建筑部分遭到摧毁,古晋水南河河道被滑坡土石隔断,七星柏遭到滑坡掩埋,后虽经过清理,树已经死亡。七星柏现在的树径,就是它移栽后不久死亡时的树径,大概60~70厘米,死亡时的树龄约~年。这次滑坡遗迹犹存,在博物馆静怡园内。公元年到年,宋真宗两次下诏重修新晋祠,由于河道西侧紧邻山根,地域窄迫,于是向西挖山寻求空间,在挖圣母殿地基过程中挖出大泉,巨大水量使圣母殿工程无法进行下去,直到天圣三年(年),四川水利专家陈尧佐抚太原,指导在圣母殿工地南侧深挖大泉(难老泉),从古晋水南河河道掏平洞进入深井泄流泉水,圣母殿下泉水压力减少、水量减少,在圣母殿地基里砌泄流管道,圣母泉流入圣母殿前古晋水南河河道,殿前河道南北空间用挖山土石垫平,空出鱼沼空间,圣母殿顺利完工。同时在塌方土石雍塞河道形成的高丘上建今唐叔虞祠,坐北朝南,唐叔虞祠再次改变朝向,至今不变。陈尧佐在太原北修柳溪,南修圣母殿,在治水工程中功绩卓著,年,陈尧佐从太原调回开封,顺利入阁成为大宋朝的副宰相,为刘太后顺利建造圣母殿这个政绩功不可没。30多年后,年,陈尧佐的孙子陈知白任平晋县令,继其祖父之功,在难老泉源头分水,新开今“智伯渠”引新晋水北流,今“智伯”渠实为“知白”渠。新晋水在陈知白的规划下,形成晋水四河,至今格局不变。
本文为概述,只述观点,不作论证。关于第2、3条观点的具体论据、论证放在后文展开。请您继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856.html